一、行业复苏节奏:中国国旅能否领跑?
2023年国内旅游人次已恢复至2019年的八成,出境游恢复至五成。 中国国旅(中免集团)凭借三亚国际免税城、海口国际免税城两大旗舰项目,在客流回暖中率先受益。 自问:复苏红利能持续多久? 自答:只要国际航班量未完全恢复,**“消费回流”逻辑**就会继续支撑离岛免税销售额。

二、政策红利:海南封关后还有新故事吗?
2025年海南全岛封关运作,免税额度、品类、购买次数大概率再放宽。 - 额度:有望从10万元/年提升至15万元/年 - 品类:增加电子产品、酒类、轻奢家居 - 渠道:线上补购、邮寄到家比例扩大 自问:政策会不会突然收紧? 自答:免税是海南自贸港“金字招牌”,**中央层面已写入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》**,短期转向概率极低。
三、竞争格局:日上、深免、珠免围攻,护城河在哪?
中国国旅市占率约90%,但新玩家加速入场。 - **供应链规模**:直接与雅诗兰黛、LVMH签全球最低价协议,拿货成本比对手低5%-8% - **物业自持**:三亚、海口两大免税城自有物业,租金成本趋近于零 - **会员体系**:CDF会员超3000万,复购率38%,高于行业平均25% 自问:价格战会拉低毛利率吗? 自答:高端香化、腕表毛利率稳定在45%-50%,**品牌方不允许渠道随意降价**,价格战空间有限。
四、第二增长曲线:市内免税店能否复制离岛奇迹?
2023年广州、成都、杭州等8城获批市内免税店牌照。 - **客群**:出境回国人员,180天内可购买 - **品类**:以烟酒、香化为主,单价低于离岛免税 - **坪效**:预计为离岛免税城的1/3,但租金、人工更低 自问:市内店会不会冲击离岛生意? 自答:两者客群重叠度不足20%,**市内店更像“增量市场”**,2025年有望贡献营收10%-15%。
五、风险清单:哪些变量可能改变剧本?
1. 汇率波动:人民币贬值5%,采购成本上升3%-4% 2. 代购灰色渠道:韩国免税直邮价差缩小,代购需求下降 3. 消费力疲软:高端客群对价格敏感度提升,客单价下滑 自问:如何对冲? 自答: - 加大欧元、日元结算比例,锁定汇率 - 推出“小单快返”供应链,减少库存积压 - 引入更多轻奢品牌,降低入门门槛
六、财务透视:现金流与估值的剪刀差
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48亿元,创历史新高。 - 存货周转天数:2019年126天 → 2023年98天 - 资产负债率:从45%降至32% - 机构一致预期:2024-2026年净利润复合增速18%,对应PEG仅0.9 自问:现在贵不贵? 自答:对比全球免税龙头Dufry(PEG 1.3)、新罗(PEG 1.5),**中国国旅估值仍处洼地**。

七、长线逻辑:从“免税渠道”到“旅游零售生态”
未来五年,中国国旅可能完成三件事: - **上游**:参股或收购海外小众美妆品牌,提升自有品牌占比至15% - **中游**:打造“免税+有税+跨境电商”全渠道库存共享系统 - **下游**:依托3000万会员数据,推出高端定制旅游套餐 自问:想象空间有多大? 自答:若转型成功,**旅游零售收入占比将从5%提升至30%,估值体系有望从“免税商”切换为“平台型消费公司”**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