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天然气发展前景如何_未来十年供需格局

新网编辑 35 0

为什么现在谈中国天然气正当时?

过去十年,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5%跃升至9%,但距离《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》提出的2030年15%目标仍有近一倍空间。“双碳”硬约束叠加俄乌冲突后的全球能源再平衡,让天然气成为当下最具确定性的过渡能源。理解未来十年的供需格局,就是理解下一轮产业红利。

中国天然气发展前景如何_未来十年供需格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需求端:三大引擎同步发力

工业燃料替代:从“煤改气”到“碳改气”

钢铁、水泥、玻璃等高耗能行业已启动第二轮“煤改气”,但本轮驱动力不再是行政限产,而是碳排放权交易。以广东为例,2023年碳价突破80元/吨,天然气替代煤炭的盈亏平衡点已降至2.8元/立方米以下。

发电侧:气电调峰的黄金时代

风光装机占比超过30%后,电网对灵活性电源需求暴增。国家能源局最新规划显示,到2030年气电装机将从当前的1.1亿千瓦增至2.2亿千瓦,对应年新增天然气需求400亿立方米

交通领域:LNG重卡渗透率超预期

2023年LNG重卡销量突破15万辆,渗透率达18%。随着加气站网络加密(2025年将达1.2万座),每增加10万辆LNG重卡,相当于新增60亿立方米年需求


供给端:国产气、进口LNG、管道气“三足鼎立”

国产气:非常规气成为增量主角

2023年页岩气产量达240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12%。中石油在川南的深层页岩气井单井EUR(估算最终可采量)已突破1.2亿立方米,开采成本降至1.3元/立方米,经济性逼近常规气。

进口LNG:长协锁定与现货套利并存

中国已签署的长协LNG合同量将在2025年达到1.1亿吨/年,但现货采购占比仍维持在25%左右。亚洲JKM现货价与欧洲TTF价差超过3美元/MMBtu时,中国买家可通过转售套利平抑成本。

中国天然气发展前景如何_未来十年供需格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管道气:中俄东线满负荷倒计时

中俄东线北段(380亿立方米/年)2024年将达产,中段(100亿立方米/年)预计2026年贯通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亚D线(300亿立方米/年)已重启谈判,土库曼斯坦提出以人民币结算50%气款。


价格机制:从“双轨制”到“枢纽定价”

国家管网公司2023年推出的“托运商准入制度”,已吸引超过300家民营企业参与管容交易。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数据显示,2024年1-4月管道气现货成交量同比增长220%,市场化定价占比首次突破40%


区域市场:谁在领跑?谁在追赶?

长三角:全球LNG接收站密度最高

洋山、宁波、如东等六大接收站总接卸能力达4500万吨/年,储罐周转率连续三年超过50%,形成亚洲最具流动性的LNG现货市场。

川渝:中国版“页岩气革命”核心区

中石化威荣页岩气田二期投产后,川渝地区天然气产量将突破700亿立方米,本地消化率仅60%,剩余资源将通过“川气东送”管道输往华中。

粤港澳大湾区:氢氨融合的新试验场

深圳能源集团正在建设全球首个天然气掺氢30%的商用燃机项目,预计2025年投产后年减碳量达80万吨。

中国天然气发展前景如何_未来十年供需格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风险变量:三个关键问题

Q:如果国际油价暴跌至60美元以下,天然气经济性会否逆转?

A:当前东北亚LNG长协挂钩的布伦特斜率已降至11%-12%,即使油价跌至60美元,对应LNG到岸价约9美元/MMBtu,仍低于多数省份门站价。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煤炭价格——若5500大卡动力煤跌破600元/吨,部分工业用户可能重启燃煤锅炉。

Q:欧洲再气化产能大爆发,会否挤压中国现货采购空间?

A:欧洲2024-2026年将新增1.2亿吨/年再气化能力,但其需求峰值出现在冬季供暖季,与中国夏季发电用气高峰错峰。且欧洲买家偏好DES(到港交货)模式,中国买家更擅长FOB(离岸交货)套利,实际竞争有限。

Q:碳关税(CBAM)正式实施后,对天然气产业链有何影响?

A:CBAM覆盖的钢铁、铝、水泥等行业,若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,碳排放强度可降低50%-70%。以欧盟80欧元/吨的碳价计算,使用天然气的钢铁企业每吨可节省约100欧元碳成本,这将反向刺激中国高耗能产业加速“气代煤”。


投资机会:藏在数据里的四个信号

  1. 接收站窗口期:2025年前投产的LNG接收站可获得“优先接入管网”政策红利,当前环渤海湾仍有3个300万吨级泊位待批。
  2. 储气库商业化:中石油正在重庆相国寺储气库试点“库容租赁”,预计2024年可释放5亿立方米工作气量给城燃企业。
  3. 非常规气补贴退坡后的技术竞赛:中石化在重庆南川的常压页岩气井,通过重复压裂技术使单井成本再降15%。
  4. 天然气发电CCUS:华能天津IGCC电站的燃烧前碳捕集装置,已将燃气发电碳排放降至350g/kWh,接近燃气电厂理论极限。

尾声:十年后的中国天然气图景

2033年的冬天,长三角某个工业园区的能源管理员打开手机APP,实时看到三种能源报价:光伏绿电0.35元/度、管道气3.2元/立方米、掺氢天然气3.8元/立方米。他点击确认采购30%掺氢天然气——这并非环保情怀,而是经过碳成本精算后的最优选择。这一幕,或许就是中国天然气产业成熟的终极标志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