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政策与法规:碳中和目标如何重塑内燃机赛道?
**1. 全球排放法规持续收紧** - 欧盟:Euro 7 草案把氮氧化物限值再砍 35%,颗粒物数量限值下调 50%。 - 中国:国七标准预计 2027 年实施,RDE(实际行驶排放)测试里程翻倍。 - 美国:EPA 2027 重型卡车法规要求 CO₂ 排放下降 27%。 **2. 零碳燃料豁免条款带来新窗口** 法规并非“一刀切”。使用 e-fuels(合成燃料)、生物柴油 B100、绿氢/氨的内燃机,可继续销售至 2035 年以后。这为内燃机提供了“换燃料不换机器”的生存空间。 ---二、技术路线:下一代内燃机靠什么续命?
**1. 高热效率发动机** - **马自达 Skyactiv-X 第二代**:压缩点火+稀薄燃烧,量产热效率 48%。 - **丰田 Dynamic Force 2.5L**:采用高速燃烧、长冲程设计,热效率 41%。 **2. 零碳燃料适配** - **氢内燃机**:宝马已验证 12% 氢掺烧可降低 90% CO₂;康明斯 15L 氢内燃机 2026 年量产,功率 530 hp。 - **氨内燃机**:日本三井造船 2024 年启动 50% 氨混烧试验,目标 2027 年远洋船舶商用。 **3. 混合动力耦合** - **增程器专用发动机**:理想、岚图把发动机热效率优化到 43%,仅工作在最佳工况点。 - **DHT 专用发动机**:比亚迪骁云 1.5L 阿特金森循环,BSFC 低至 215 g/kWh。 ---三、市场格局:哪些细分领域仍离不开内燃机?
**1. 商用车与工程机械** - 重卡:2023 年中国新能源重卡渗透率仅 5%,换电模式成本仍高。 - 挖掘机:矿山场景 24h 连续作业,电池包重量将降低有效载荷 20%。 **2. 远洋船舶与航空** - 船舶:马士基订造 12 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,甲醇内燃机 2025 年交付。 - 航空:普惠 GTF 齿轮涡扇发动机改进版,燃油效率再提升 10%,2030 年前仍是窄体客机主流。 **3. 应急与军用** - 柴油发电机组:医院、数据中心要求 10 秒内启动,电池储能暂无法替代。 - 军用:极端环境(-40℃)下,柴油机可靠性远高于锂电池。 ---四、产业链机会:哪些环节值得提前布局?
**1. 零碳燃料基础设施** - 绿氢制备:PEM 电解槽成本 2023 年 800 美元/kW,2030 年有望降至 300 美元/kW。 - 氨燃料加注:鹿特丹港 2026 年建成 100 万吨/年氨燃料码头,服务远洋船舶。 **2. 核心零部件升级** - 高压共轨系统:2500 bar 以上喷射压力,适配氢/氨燃料喷嘴材料(镍基合金)。 - 涡轮增压:可变截面涡轮(VGT)在氢内燃机上可抑制回火,提升低速扭矩 15%。 **3. 软件与标定服务** - 零碳燃料燃烧模型:AVL、FEV 推出氢/氨燃烧 CFD 模板,缩短开发周期 30%。 - OTA 标定:远程更新点火角、空燃比,应对不同批次燃料组分波动。 ---五、用户最关心的问题:现在买燃油车会不会很快贬值?
**问:国七实施后,我的国六柴油皮卡还能开多久?** 答:至少 10 年。国七主要约束新车销售,存量车执行“老车老标准”,且商用车更新周期本就长达 8-12 年。 **问:混动内燃机保养成本会不会更高?** 答:反而更低。发动机 80% 时间工作在最佳工况,机油更换周期从 1 万公里延长至 1.5 万公里;电机承担低速高负荷,减少发动机积碳。 **问:氢内燃机安全吗?** 答:氢内燃机与氢燃料电池不同,储氢压力同为 70 MPa,但燃烧温度更低(约 2000℃ vs 燃料电池无燃烧),且氢气逃逸速度快,不易聚集,已有 UN GTR 13 法规保障。 ---六、投资视角:资本为何仍押注内燃机?
**1. 改造而非重建** 改造一条发动机产线适配氢/氨,成本仅为新建电池工厂 1/10。博世 2025 年氢内燃机产线投资 2.5 亿欧元,可复用 60% 现有设备。 **2. 出口市场广阔** 东南亚、非洲 2030 年前仍以燃油车为主。中国内燃机出口额 2023 年 180 亿美元,混动专用发动机溢价 30%。 **3. 政策套利空间** 欧盟允许 e-fuels 车辆 2035 年后销售,中东、澳大利亚正大规模布局绿氢制 e-fuels,提前锁定内燃机“第二春”。 ---七、技术时间表:内燃机关键节点一览
- **2025**:氢内燃机重卡示范运营(中国、欧洲) - **2026**:氨燃料远洋船舶首航(日本-澳大利亚航线) - **2027**:国七标准实施,热效率 50% 汽油机量产 - **2030**:混动专用内燃机成本下降 40%,与纯电平价 - **2035**:零碳燃料内燃机占商用车销量 35% --- 内燃机不会被简单“杀死”,而是在碳中和框架下完成“燃料革命”与“效率革命”。抓住零碳燃料、混合动力、出口窗口,就能在未来能源版图中继续占据一席之地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