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为什么现在人人都谈“养生”?
过去十年,“亚健康”从医学报告走进日常对话;未来十年,“主动健康”将成为主流消费观。原因有三:

- 人口结构:60后、70后进入退休潮,银发经济爆发。
- 支付能力:Z世代可支配收入提升,愿意为“预防”买单。
- 技术催化:可穿戴设备、AI健康管家降低自我管理门槛。
二、养生市场到底有多大?
1. 规模数据
艾媒咨询最新报告显示,2023年中国广义养生市场规模已突破9.2万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1%左右。其中:
- 功能性食品:2.4万亿
- 中医理疗:1.8万亿
- 运动康复:1.1万亿
- 心理健康:0.9万亿
2. 渗透率空间
欧美人均年度健康支出占GDP约10%,中国目前仅6.5%。每提升1个百分点,释放的市场空间≈1.4万亿。
三、2024年最值得关注的细分赛道
1. 银发精准营养
问:老年人真的需要定制维生素吗?
答:需要。临床数据显示,65岁以上人群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75%,而通用型补剂吸收率不足30%。“按基因、按慢病、按咀嚼能力”的三维定制方案,复购率可达普通产品的2.6倍。
2. 职场人“碎片化”养生
问:每天加班到十点,哪有时间养生?
答:把养生拆成“3分钟场景”。
- 电梯里做一组提肛运动
- 午休用红光理疗仪照颈椎
- 下午把拿铁换成含L-茶氨酸的“情绪咖啡”
这类产品客单价集中在99-299元,抖音单月销售额已破5亿。

3. 情绪疗愈科技
问:冥想App是不是智商税?
答:如果只做音频,是;如果叠加HRV传感器+AI情绪识别,就不是。2023年“潮汐”“Now冥想”等平台付费用户增长210%,核心差异在于数据闭环:用可穿戴设备实时调整冥想节奏,8周后焦虑量表下降42%。
四、投资前必须算清的“三笔账”
1. 获客成本账
传统保健品依赖会销,单个客户获客成本≥800元;新锐品牌通过小红书KOC+私域裂变,可降至120-180元。关键动作:
- 素人笔记:真实使用7天对比图
- 社群打卡:营养师每日答疑
- 会员积分:连续打卡30天兑换下一周期产品
2. 复购率账
行业平均复购周期为45天,头部品牌能做到“28天提醒+45天优惠+60天新品”的节奏设计,把复购率从25%提升到58%。
3. 政策合规账
2024年起,“养生食品”必须标注“非药物”警示语,字体不小于商品名称的二分之一。提前布局蓝帽备案、小蓝标检测,可避免下架风险。
五、0经验如何切入?三种轻资产模式
模式A:达人分销
与MCN签约“保底+分成”,专注供应链。案例:某山东阿胶糕工厂通过100位腰部主播,3个月清掉2000万库存,利润率仍保持35%。

模式B:社区微店
问:小区门口的养生茶店能赚钱吗?
答:能,如果“产品+服务”双轮驱动。深圳某品牌把“祛湿茶”与“免费体脂检测”绑定,单店月流水8万,其中检测服务贡献45%利润。
模式C:企业健康福利
抓住“团检升级”趋势,将体检套餐升级为“体检+全年健康管理”。某保险经纪公司2023年新增企业客户中,67%选择了含“中医节气调理”的增值包。
六、未来三年可能出现的“黑天鹅”
- 医保个账改革:部分省市试点用医保余额购买养生服务,可能瞬间扩容C端支付能力。
- AI诊断合规化:一旦卫健委放开AI舌诊、面诊的辅助诊断资质,线下中医馆将迎来效率革命。
- 植物基中药饮片集采:若丹参、黄芪等大宗品种纳入集采,中小品牌成本优势将被抹平。
七、给创业者的最后提醒
不要试图教育市场,而要“翻译需求”。把“八段锦”翻译成“每天3分钟颈椎操”,把“药食同源”翻译成“0糖气泡水加了茯苓”,把“治未病”翻译成“熬夜后第二天不头疼”。谁能用最简单的话解决最具体的痛点,谁就能在2024年的养生赛道拿到门票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