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铝价为何先跌后涨?
2016年初,沪铝主力合约一度跌破万元关口,创十年新低;然而到12月,价格却反弹至14000元/吨上方。原因主要有三点:

- 供给侧改革的启动:当年4月,工信部首次提出“严控新增电解铝产能”,市场预期瞬间扭转。
- 成本端煤炭暴涨:动力煤价格从年初的370元/吨飙升至11月的700元/吨,自备电厂成本抬升,铝厂被迫减产。
- 隐性库存去化:上半年社会库存高达90万吨,下半年随着下游补库,库存降至45万吨,供需缺口显现。
2016铝材下游需求结构变化
汽车轻量化带来新增量
2016年国内汽车产量突破2800万辆,其中单车用铝量由2015年的110kg提升至135kg。特斯拉Model 3全铝车身示范效应下,国内蔚来、小鹏等新势力开始跟进,带动高端铝板材需求。
地产竣工潮刺激建筑型材
当年1-11月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6.1%,扭转了2014-2015年连续两年的负增长。幕墙、门窗等建筑型材占铝消费比重维持在32%-35%区间,成为价格反弹的重要支撑。
电力投资“最后的疯狂”
特高压项目集中建设使得铝绞线用量同比增加18%,但这也成为电力用铝的阶段性高点,2017年后增速明显回落。
出口市场:被低估的变量
2016年未锻轧铝出口量达480万吨,同比增长13%,看似平淡的数据背后藏着两个关键变化:
- 加工材占比提升:铝板带、箔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从2015年的38%升至45%,平均吨利润提高200-300美元。
- 套利窗口打开:沪伦比值在6-8月持续低于7.0,刺激铝材企业抢出口,部分订单甚至提前锁定2017年产能。
成本曲线重构:自备电厂的生死劫
2016年电解铝行业平均完全成本约12500元/吨,但企业间分化显著:

| 企业类型 | 自备电比例 | 吨铝电力成本 | 盈利状况 |
|---|---|---|---|
| 山东大型民企 | 90% | 0.18元/度 | 吨盈利超2000元 |
| 河南国有厂 | 30% | 0.35元/度 | 亏损500-800元 |
| 西北新投产 | 100% | 0.15元/度 | 吨盈利达3000元 |
9月发改委出台《自备电厂管理办法》,要求补缴政府性基金,相当于抬高成本800-1200元/吨,直接改变行业成本曲线。
2016铝市场的三个关键问答
Q:为什么2016年铝价反弹比铜、锌更晚?
A:电解铝关停产能存在“重启成本”——重启一台电解槽需要200-300万元,且耗时2个月。这导致供给调整滞后于其他金属,直到8月才出现实质性减产。
Q:2016年铝库存数据为何与市场感受背离?
A:官方统计的“社会库存”未包含铝水直供比例。当年铝水直供占比从55%升至62%,意味着更多铝液未进入仓库直接变成加工材,实际流通货源比数据显示更紧张。
Q:2016年铝期货升贴水透露什么信号?
A:沪铝1612合约在11月出现300-400元/吨的现货升水,创2011年以来新高。这种结构表明贸易商愿意支付溢价锁定货源,对2017年开春需求极度乐观。
对2017年的三点启示
站在2016年末回望,当年市场呈现“政策市+成本市”双重特征:

- 供给侧改革预期比实际减产更影响价格节奏
- 煤炭价格波动通过电力成本向铝价传导的杠杆效应达3:1
- 加工材出口成为平衡国内过剩的关键阀门,但过度依赖海外风险在2017年显现
这些经验在后续年份反复验证:2018年的俄铝制裁、2021年的能耗双控,都能在2016年找到影子。理解2016,才能看懂铝周期的真正密码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