杯装茶到底算不算“新物种”?
很多人把杯装茶等同于“即饮茶装进杯子”,其实两者在供应链、消费场景和渠道打法上差异巨大。杯装茶=原叶茶+现萃工艺+一次性密封杯,它既保留了茶叶的完整形态,又省去了消费者洗杯、称茶、控温的麻烦。自2021年起,便利店、加油站、校园自动售货机里开始出现它的身影,单杯定价集中在8-15元,与现磨咖啡几乎同价,却提供了“零门槛喝茶”的体验。

谁在悄悄为杯装茶买单?
- 时间碎片化的上班族:地铁口30秒取杯,喝完即扔,不占用背包空间。
- 追求健康标签的Z世代:0糖0卡的原叶茶比奶茶更“轻”,拍照发社交平台也不掉价。
- 下沉市场的新中产:县城购物中心里,杯装茶成为“消费升级”最直观的符号。
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,2023年杯装茶复购率已达38%,高于瓶装即饮茶(21%),低于现制茶饮(52%),处于“高客单价+中等复购”的甜蜜区。
供应链的三道生死关
1. 茶叶原料如何标准化?
传统茶企习惯按“山头、季节、师傅”讲故事,杯装茶却需要全年风味稳定。头部品牌采用“拼配+冷冻干燥”技术,将春茶、夏茶、秋茶按固定比例拼配,再用-40℃冻干锁住香气,误差控制在3%以内。
2. 杯子本身藏着哪些成本?
看似普通的PP杯其实内含三层结构:外层隔热、中层锁香、内层食品级涂层。每只杯子成本0.9-1.2元,占整杯茶成本的18%-22%,比茶叶本身还贵。目前行业正在测试PLA可降解材料,但耐热性仍是瓶颈。
3. 冷链的最后一公里怎么解?
杯装茶需要4℃以下冷藏保鲜,传统便利店冷柜已被酸奶、三明治占满。新解决方案是“前置微仓+共享冷柜”:品牌方在写字楼地下室布置2-3立方米的小型冷库,骑手每天补货两次,单柜可覆盖半径500米内的20个终端。
市场容量测算:一个容易被低估的千亿赛道
按照“消费人群×消费频次×客单价”模型:

- 核心消费人群:一二线城市20-35岁群体约1.2亿人
- 月均消费频次:轻度用户2次,重度用户8次,加权平均4.5次
- 平均客单价:12元(含促销折扣)
仅计算核心城市,年市场规模已达1.2亿×4.5×12×12=777亿元。若加上下沉市场及旅游、交通等特殊场景,2025年整体容量有望突破1200亿元,相当于再造一个现制茶饮市场。
渠道暗战:便利店只是开始
| 渠道类型 | 单店日销 | 渠道扣点 | 品牌方毛利 |
|---|---|---|---|
| 连锁便利店 | 35杯 | 35% | 42% |
| 企业茶水间 | 80杯 | 20% | 55% |
| 高速服务区 | 120杯 | 45% | 38% |
| 自动售货机 | 25杯 | 25% | 48% |
值得注意的是,企业茶水间场景正在爆发:用员工福利预算采购杯装茶,既提升满意度,又比传统茶包更显“公司关怀”。某互联网大厂2023年采购了12万杯,相当于一个小型茶饮店的年销量。
未来三年的三大变量
1. 资本会推高还是透支市场?
2023年已有三家杯装茶品牌获得千万级融资,投资方多为专注消费赛道的早期基金。资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,还有跨界人才:某品牌CTO来自无人货架行业,将动态定价算法移植到杯装茶补货系统,使滞销率从15%降至7%。
2. 政策对“茶叶添加”的监管尺度
目前杯装茶执行的是《GB/T 21733-2008茶饮料》标准,允许添加少量维生素C作为抗氧化剂。若未来出台更严格的“纯茶”定义,可能迫使行业重构配方。
3. 现制茶饮的降维打击何时到来?
喜茶、奈雪已测试“鲜萃茶包”自动售卖机,用户扫码后机器现场冲泡,售价9.9元。这种“半现制”模式可能模糊杯装茶与现制茶饮的边界,最终比拼的是谁的供应链效率更高。

普通人如何抓住这波红利?
如果你是小店老板:优先选择交通枢纽或产业园区的便利店,用杯装茶替换掉动销慢的瓶装饮料,三个月即可看到坪效提升。
如果你是创业者:避开一线城市红海,主攻地级市核心商圈,通过“本地茶+本地文化”做差异化,例如用福鼎白茶做“福建限定款”,毛利可高出标准款8-10个百分点。
如果你是投资人:关注那些掌握上游茶园资源的团队,他们能在原料价格波动时保持20%以上的成本优势,这是渠道品牌无法复制的护城河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