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膳行业到底火到什么程度?
打开外卖平台,输入“药膳鸡汤”“当归牛肉饭”,月销量动辄上万;抖音里,#养生药膳#话题播放量已突破30亿次。线下门店同样热闹:广州“同仁四季”药膳火锅排队两小时起步,成都“养膳斋”把中药铺搬进餐厅,客单价直接拉到180元。数据不会说谎——艾媒咨询报告显示,2023年中国药膳市场规模已突破169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7%左右,远超普通餐饮8%的增速。

为什么年轻人突然爱上“吃药”?
1. 亚健康焦虑催生需求
90后、00后一边熬夜一边泡枸杞,体检报告上的“气血不足”“脾胃虚弱”让他们把目光投向了“边吃边调”的药膳。相比苦涩的中药汤,加了枸杞、黄精的咖啡、放了党参的拉面显然更友好。
2. 政策东风持续加码
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》已扩容至110种,**黄芪、党参、当归**等常用药材正式“转正”,意味着餐厅使用这些原料不再受“药品经营”限制,合规门槛大幅降低。
3. 供应链成熟降低成本
过去药膳店需要自己跑药材市场,如今**亳州、安国**等中药材集散地提供预制药膳包,冷链直达门店,一份“四物鸡汤”的原料成本从28元降到14元,毛利率瞬间提升20%。
药膳创业的三种赚钱模型
模型A:社区型“药膳+快餐”
选址:写字楼或大型社区底商,30-50平米即可。
产品:标准化药膳便当,如**茯苓瘦肉饭、桑葚猪肝面**,客单价25-35元。
盈利点:复购率。深圳“食补驿站”通过会员制(月卡299元含12餐),单店月流水稳定在18万,食材成本仅占32%。
模型B:高端“药膳+私厨”
玩法:预约制,中医师先问诊再定制菜单,人均消费800-1500元。
案例:杭州“隐食山房”用**野生灵芝、霍山石斛**做高端宴席,每月仅接待80人,净利润却高达60%。

模型C:零售化“药膳+预包装”
赛道:即食药膳罐头、冻干汤块。某品牌“花胶黄芪汤”直播单场卖出50万罐,秘诀在于**开盖即食+0防腐**,解决了“没时间炖”的痛点。
普通人入局必须避开的坑
坑1:盲目追求“名贵药材”
很多新手觉得用**冬虫夏草、野生人参**才能显档次,结果成本失控。其实**山药、百合、桂圆**这类平价药材搭配得当,同样能做出高复购产品。
坑2:忽视口味研发
药膳不是“药+饭”。广州某连锁曾推出“黄连排骨汤”,因苦味过重三个月关店。正确做法是**用苹果、红枣调和药性**,或借鉴分子料理技术掩盖药味。
坑3:不懂中医配伍禁忌
常见错误:当归与萝卜同用(降低补血效果)、甘草与海藻搭配(可能引发水肿)。**解决方案**:与执业中医师合作,建立“禁用清单”数据库。
未来三年的机会在哪里?
细分场景1:女性经期调理
开发**玫瑰四物饮、姜桂暖宫粥**等产品,搭配APP记录月经周期,自动推送饮食建议。已有品牌通过“订阅制”模式,用户年均消费达2400元。

细分场景2:术后康复餐
与三甲医院营养科合作,针对剖腹产、肿瘤化疗患者定制**黄芪乌鱼汤、海参小米粥**,走医保结算通道,单价可提升至200元/份。
细分场景3:宠物药膳
宠物经济爆发下,**枸杞鸭肉冻干、山药鸡肉丸**成为新宠。某天猫店单品月销10万袋,毛利率65%,关键在宣传“缓解泪痕、增强免疫”的精准话术。
如何验证自己的药膳项目能赚钱?
第一步:用**最小可行性产品(MVP)**测试市场。例如在共享厨房租3天,推出10份“茯苓薏米祛湿餐”,定价38元,观察复购率是否超过30%。
第二步:计算**单店模型**。以50平米店为例:日客流80人×客单价35元×30天=8.4万月营收,扣除租金1.5万、人工2万、食材2.7万,净利润约2.2万,投资回收期8-10个月。
第三步:建立**中医顾问团**。与当地中医院治未病科合作,每月支付5000元咨询费,换来权威背书和持续新品研发,避免“伪科学”质疑。
最后回答两个关键疑问
问:没有中医背景能做药膳吗?
答:可以,但必须**外包专业资质**。优先选择与有《食品经营许可证》且经营范围含“药膳制售”的代工厂合作,自己专注品牌和渠道。
问:药膳会不会像网红餐饮一样昙花一现?
答:不会。药膳的核心是**功能刚需**,而非短暂打卡。只要持续解决“现代人怕生病又怕吃药”的矛盾,这个赛道至少还有10年红利期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