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减”之后,大量教培机构关门,家长却仍旧焦虑,资本也在寻找新的出口。教育机构到底还有没有未来?如果想活下去,又该怎么转身?下面用问答式结构,把行业真实现状、政策风向、可行路径一次讲透。

政策真的把路堵死了吗?
不是堵死,而是换赛道。
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被严格限制,但素质教育、职业教育、老年教育、教育数字化服务全部绿灯。
教育部数据显示,2023年素质教育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,年增速保持在20%以上;职业教育更是被写入“十四五”规划,财政补贴逐年加码。
换句话说,需求从未消失,只是换了入口。
家长还愿意掏钱吗?
愿意,但决策逻辑变了。
过去是“提分焦虑”,现在是“成长焦虑”。
• 家长更关注综合能力:编程、美术、口才、体能。
• 付费方式从“一次性大额”变成小额多频,试听满意再续费。
• 决策人由“妈妈”扩展到爸爸、祖父母,需要机构提供多场景内容。
转型第一步:砍掉还是保留原业务?
先算账,再砍。
现金流还能撑多久?如果低于六个月,立即收缩学科类校区,把场地、师资、学员数据做资产盘点。
有无合规牌照?素质类、职业类、成人教育类牌照各地审批窗口已重新开放,最快45天可拿证。
核心团队是否愿意调岗?学科老师经过三周培训即可转素质课程,关键是薪酬模型同步调整:底薪+课时+续班奖金。
素质赛道怎么选?
用“城市级别+客单价+师资供给”三维打分。
| 维度 | 一线城市 | 二三线城市 | 县域市场 |
|---|---|---|---|
| 客单价 | 200~400元/课时 | 80~150元/课时 | 50~80元/课时 |
| 热门品类 | 编程、击剑、音乐剧 | 美术、舞蹈、机器人 | 书法、口才、篮球 |
| 师资供给 | 稀缺,需高薪挖人 | 本地高校生可培训 | 退休教师+兼职教练 |
结论:二三线城市先做美术或机器人,毛利高、回本周期短。
职业教育如何切入?
抓住“证书+就业”两大刚需。
证书方向:人社部最新公布的“互联网营销师”“老年人能力评估师”缺口均在百万级,培训机构与考评中心合作即可开班。
就业方向:与本地产业园、用工企业签“订单班”,学员入学即签就业协议,机构收培训费+企业返佣。
盈利模型:学费分三期,企业返佣在学员转正后结算,现金流更健康。

数字化是必须还是噱头?
对中小机构而言,数字化=降本+增收。
• 降本:用SaaS排课系统,教务人力减少30%。
• 增收:把线下课程拆成“录播+社群答疑”套餐,卖向全国,边际成本几乎为零。
• 案例:山东某书法工作室,录播课定价199元,抖音投放ROI做到1:5,单月新增纯利20万元。
如何打造可持续品牌?
三个关键点:
1. 结果可视化:每节课输出“成长报告”,家长看得见进步。
2. 社区化运营:建立家长群,定期举办亲子活动,增强黏性。
3. 教师IP化:让老师在小红书、视频号持续分享教学日常,降低招生成本。
当续班率>80%、转介绍率>50%,品牌就算立住了。
现金流紧张时还能做什么?
轻资产模式救急。
• 共享教室:白天把场地租给瑜伽、摄影工作室,晚上自用,利用率翻倍。
• 师资外包:与幼儿园、小学课后服务签约,派老师进校上课,按人头结算。
• 政府补贴:人社部、妇联、科协每年都有专项培训资金,申请成功率在40%以上,单项目最高补贴50万元。
未来五年最大的机会在哪?
银发教育。
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.8亿,其中具备支付能力且时间充裕的“新老年人”超过6000万。
他们需要的不是“广场舞教学”,而是:
• 智能手机深度使用
• 旅居英语
• 退休理财
• 隔代教育
课程形式可以是“线下小班+线上伴学”,客单价可达3000~8000元/期,复购率极高。
最后的灵魂拷问:你现在开始行动了吗?
市场窗口期只有18个月。
今天做决策,三个月后验证模型,六个月后跑通现金流,一年后建立护城河。
把过去“招生—上课—续费”的单线程,升级为“内容—社群—服务—产品”的多线程,教育机构依旧可以活得很好,甚至更好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