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建筑业到底行不行?
2016年开年,很多工程老板都在问:**“今年还能不能接活?”**答案并不简单,但可以从宏观数据、政策风向、区域差异三个维度拆解。先看一组官方数字:住建部统计,2015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.3%,创十年新低;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把GDP目标锁定在6.5%—7%,意味着**“稳增长”仍是主旋律,基建投资会继续加码**。因此,2016年建筑业不会“大跳水”,但也不会回到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,关键词是:**结构性机会**。

政策红利:PPP与“一带一路”谁先落地?
2016年最热的两个词,一个是PPP,一个是“一带一路”。
- PPP项目库扩容:财政部第三批示范项目清单在2016年6月公布,规模超万亿,市政、轨道交通、海绵城市是重点。对中小建企而言,**“联合体投标”是切入口**,与设计院、运营方捆绑,能弥补资质与资金短板。
- “一带一路”海外订单:商务部数据显示,2015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540亿美元,2016年预计增长10%以上。**东南亚电站、中东石化、非洲公路**是最快落地的板块,但需注意汇率风险与政治风险。
自问自答:PPP和“一带一路”哪个更适合民企?
**短期看PPP,长期看海外。**PPP项目回款周期长,却有政府信用背书;海外项目利润高,却对国际化管理要求苛刻。建议先用PPP练内功,再借“一带一路”走出去。
区域分化:哪些省市还能逆势增长?
全国楼市分化已传导至基建领域。2016年1—4月,**华东、华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保持10%以上**,而东北、西北部分省份出现负增长。具体看:
- 长三角:上海、苏州轨交第三轮规划获批,2020年前新增里程600公里,带来3000亿级市场。
- 珠三角:深圳东进战略投入1.4万亿,惠州、东莞轨道交通、产业园区同步启动。
- 成渝城市群:成渝高铁二线、天府国际机场配套工程,2016年招标规模超800亿。
自问自答:三四线城市还能不能做?
**做,但只做“人口净流入”的三四线。**例如环京的廊坊、环沪的嘉兴,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高,回款快;而人口流出的三四线,政府财政吃紧,垫资风险极大。
技术升级:BIM与装配式谁更赚钱?
2016年被业内称为“BIM强制应用元年”。住建部发文,要求**四类大型公共建筑、轨道交通项目必须全过程应用BIM**。与此同时,国务院提出“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,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%”,2016年该比例不足5%,空间巨大。

对比两种技术的盈利点:
| 技术 | 盈利环节 | 门槛 | 2016年机会 |
|---|---|---|---|
| BIM | 设计优化、碰撞检查、工程量精算 | 软件+人才 | 政府项目强制应用,服务费可上浮10% |
| 装配式 | 工厂预制、现场吊装、工期缩短 | 生产线+专利 | 保障房、医院、学校率先试点,补贴最高300元/㎡ |
自问自答:中小企业如何切入?
**BIM走“服务外包”路线**,与设计院合作,按项目收咨询费;装配式则**“轻资产合作”**,与拥有生产线的央企签分包协议,减少重资产投入。
资金链:高杠杆时代如何活下去?
2016年建筑业最大风险不是没项目,而是**钱不到位**。审计署报告显示,2015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万亿,其中30%与基建相关。面对回款难,企业有三条路:
- 保理+ABS:把应收账款打包给银行或券商,提前回笼资金,成本年化7%—9%,低于民间高利贷。
- 产业基金:与地方政府、金融机构成立SPV,项目资本金比例可降至20%,杠杆放大5倍。
- 供应链金融:依托央企核心信用,为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,材料商、劳务队更愿意垫资。
自问自答:哪种融资方式最稳?
**ABS优先级最高**,因为基础资产是政府或央企应收账款,违约概率低;产业基金次之,需看清政府财政实力;供应链金融仅适合与大型总包长期合作的中小企业。
人才断层:项目经理年薪为何涨到50万?
2016年建筑业出现“**项目经理荒**”。原因有三:

- 2008年“四万亿”时期扩张太快,老项目经理集中退休,新人补不上。
- PPP、海外项目要求懂金融、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,传统施工员转型慢。
- 地产、互联网挖角,施工单位薪酬竞争力下降。
破解办法:
- 校企合作“订单班”:与高职院校共建“PPP项目管理”方向,大三直接进项目实习,毕业即上岗。
- 股权激励:对能拿到PPP项目的团队,拿出5%—10%股权做激励,留住核心骨干。
- 数字化管理:用BIM+无人机+移动巡检减少现场人力,降低对经验型人才的依赖。
自问自答:未来五年最缺哪类人?
**既懂施工又懂金融的“投建营一体化”人才**,能搞定PPP项目融资、建设、运营全周期,年薪百万不是梦。
结语:2016年不是终点,是分水岭
2016年建筑业的关键词是**“分化”**:项目分化、区域分化、企业分化。有人看到寒冬,有人看到机会。**抓住政策窗口、选对区域、升级技术、管好现金流**,就能在分水岭上占住有利地形。毕竟,每一次行业洗牌,都是新王登基的开始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