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液透析市场到底有多大?
全球终末期肾病患者已突破350万,并以每年6%—8%的速度递增。仅中国就有约88万透析人口,而实际治疗率不足20%,潜在需求尚未完全释放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,2023年全球血液透析市场规模已逼近900亿美元,预计2030年将突破1400亿美元。

技术升级:从“被动净化”到“精准仿生”
1. 高通量透析器普及
新一代聚醚砜膜孔径更大,可清除中分子毒素,β2微球蛋白下降率提升40%以上,显著降低淀粉样变风险。
2. 可穿戴人工肾进入临床
美国AWAK公司研发的可穿戴式腹透装置重量不足2kg,患者可边透析边上班;国内“肾康宝”项目已完成Ⅱ期临床,预计2026年上市。
3. AI算法优化处方
通过实时血压、血容量监测,AI系统可动态调整超滤量,将低血压发生率从25%降至8%。
政策红利:医保扩容与分级诊疗双轮驱动
国家医保局2024年新规:将高通量透析器、血滤器纳入甲类报销,患者自付比例从30%降至10%。同时,县域透析中心建设纳入“千县工程”,2025年前每个县至少建成1家标准化血透室。
商业模式:从“卖设备”到“卖服务”
1. 连锁透析中心爆发
国内头部企业达康医疗已布局400+中心,单店年收入800万—1200万,毛利率35%以上。

2. 居家透析的“订阅制”
患者每月支付3999元,即可获得设备租赁、耗材配送、远程监护全套服务,较传统医院透析节省20%费用。
3. 保险+透析的闭环
平安健康推出“肾安保”,患者投保后透析费用100%直付,保险公司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15%成本。
资本热度:谁在悄悄布局?
2023年血液透析赛道融资事件27起,总金额超50亿元。红杉资本领投华奥泰的3亿美元D轮,创下行业单笔纪录。二级市场方面,山外山上市首日涨幅186%,市值突破200亿。
患者需求:从“活下去”到“活得好”
1. 年轻患者推动消费升级
30—45岁透析人群占比已达38%,他们更愿意为夜间透析、远程工作支持支付溢价。
2. 并发症管理成新痛点
肾性骨病、不宁腿综合征等非传统指标关注度上升,催生定制化透析液、基因检测指导用药等新服务。

未来五年三大确定性机会
- 县域空白市场:全国2800个县级区划中,仍有600+无血透室,设备缺口1.2万台。
- 血透耗材国产替代:透析器国产化率不足30%,政策强制采购国产后,威高、宝莱特等企业份额将快速提升。
- 数字化慢病管理:通过APP+可穿戴设备,实现干体重预测、磷钾摄入AI提醒,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超百亿。
潜在风险:集采降价与人才短缺
2024年河南联盟集采中,高通量透析器均价从260元降至88元,企业利润承压。另一方面,全国注册血透护士缺口8万人,部分中心被迫减班次运营。
普通人如何抓住这波红利?
1. 投资者
关注“设备+服务”双轮驱动的企业,如健帆生物(血液灌流器龙头)、达康医疗(连锁中心扩张最快)。
2. 医护人员
考取CRRT专科证书,掌握枸橼酸抗凝、杂合式透析等新技术,月薪可突破2万元。
3. 创业者
从居家透析耗材配送切入,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“透析+健康管理”套餐,轻资产模式更易跑通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