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价行业到底还有没有“钱”途?
先给出结论:造价行业仍有“钱”途,但赚钱逻辑正在从“量价红利”转向“精细化、数字化、全过程”。过去十年,只要会算量、会套价,就能接到源源不断的私活;未来十年,只有掌握BIM、全过程咨询、数据资产运营的人,才能拿到超额收益。

政策风向:造价资质取消≠行业萎缩
2021年7月住建部取消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审批,很多从业者惊呼“造价完了”。事实恰好相反:
- 门槛降低带来竞争加剧,也带来市场扩容:原来被甲级资质垄断的政府投资项目,现在中小事务所也能分一杯羹。
- 全过程工程咨询强制试点:全国已有16省市发文,政府投资项目必须采用“投资咨询+勘察设计+造价+监理”打包招标,造价工程师成为联合体中的“标配”角色。
-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趋严:财政评审中心、审计局对结算偏差容忍度从±5%收紧到±3%,倒逼业主聘请更专业的造价团队。
需求侧:三大增量赛道正在爆发
1. 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
“十四五”期间全国计划改造老旧小区21.9万个,涉及建筑面积40亿㎡,按每平方米追加投资300元测算,造价咨询市场规模新增1200亿元。这类项目单体金额小、数量多、争议大,正适合造价工程师做“碎片化+高毛利”的结算审核。
2. 新能源基建
光伏、风电、储能电站的造价逻辑与传统房建完全不同:组件价格波动大、补贴政策复杂、运维成本占比高。2023年某央企光伏EPC招标文件显示,仅“储能系统造价分析”单项咨询费就达80万元,远高于传统土建预算。
3. 数据资产入表
财政部2024年1月施行《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》,工程造价企业积累的“历史指标数据库”可确认为无形资产。已有头部事务所将200万条清单单价整理成“造价大数据平台”,对外授权收费,毛利率超过70%。
供给侧:三类人才正在被重估
| 人才类型 | 过去价值 | 未来价值 | 转型建议 |
|---|---|---|---|
| 算量计价专员 | 按吨位/平米取费 | 被AI算量软件替代 | 升级为“造价数据标注师”,训练AI模型 |
| 驻场预算员 | 核对签证、走流程 | 全过程成本经理 | 考取IPMP+C(国际项目经理)证书 |
| 注册造价师 | 盖章签字 | 投资决策顾问 | 学习REITs估值、基础设施投融资 |
造价工程师的5条高潜就业路线
- 政府审计方向:省审计厅投资审计中心2024年社招,持一级造价师证书+高级职称者,年薪包干35万起,无需坐班。
- 央企成本合约部:中建、中铁等央企推行“大商务管理”,造价师可晋升项目商务经理,享受项目分红。
- 全过程咨询牵头人:部分省份试点“造价师担任全过程咨询项目负责人”,取代传统监理总监。
- 争议评审专家:北京、深圳仲裁委员会建立“建设工程争议评审员”名录,日薪3000-8000元。
- 数据产品经理:广联达、斯维尔等软件公司招聘“造价业务专家”,负责AI算量规则库设计,年薪50万+期权。
如何提前卡位未来三年红利?
技能组合:T字型能力模型
纵向深耕“一个细分专业”(如光伏、医院、数据中心),横向掌握“三项通用工具”:BIM+Python数据分析+REITs估值。

证书策略:1+X组合
在一级造价师基础上,根据方向考取:
- 投资决策方向:咨询工程师(投资)
- 国际工程方向:RICS会员
- 数据方向:CDA数据分析师
资源积累:从“接私活”到“做股权”
与施工班组、材料商建立长期分成机制:例如为某防水班组提供前期投标成本测算,换取项目利润的5%分成,单个项目被动收入可达10万元。
常见疑问快问快答
问:35岁+造价师会不会被年轻人淘汰?
答:淘汰你的不是年龄,是不会用工具。某省交通造价站45岁高工,自学Python做隧道清单自动组价,效率提升10倍,反而成为单位“不可替代的人”。
问:造价咨询费越来越低怎么办?
答:把“卖报告”升级为“卖结果”。例如与施工单位签订“结算审减额对赌协议”,审减超过5%的部分按20%提成,单个项目咨询费可从5万提升到50万。
问:AI算量普及后还需要造价师吗?
答:AI解决的是“算得快”,造价师解决的是“算得对”。某地产集团测试发现,AI算量钢筋误差率3%,经过造价师复核后误差降至0.5%,每减少0.1%误差可为项目节省200万元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