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电厂还能干多久?先看政策与能源结构
“火电厂还能干多久”几乎是所有从业者最关心的问题。答案并不简单: 2030年前仍是主力,2040年后逐步退出基荷,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保留少量调峰机组。 国家能源局在《“十四五”现代能源体系规划》中明确,煤电装机“严控增量、优化存量”,意味着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新增煤电项目只出现在西部、北部大型风光基地配套中,用于多能互补;
- 东中部地区以延寿+灵活性改造为主,不再大规模新建。
火电厂发展前景怎么样?三大变量决定命运
1. 碳市场:排放成本直接吞噬利润
2023年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均价已突破60元/吨,一台百万千瓦机组一年需购买配额约200万吨,相当于1.2亿元额外支出。 自问:这笔成本能否转嫁? 自答:高耗能企业可向下游传导,但纯发电企业只能压煤耗、上CCUS,否则亏损。
2. 新能源+储能:替代速度比想象更快
2023年我国风光装机已超9亿千瓦,利用率97%以上,储能配置比例从10%提到20%。 火电厂的利用小时数已由2013年的5021小时降至2023年的4317小时,预计2030年跌破3500小时。 自问:利用小时下降是否等于关门? 自答:不会。电网仍需转动惯量+深度调峰,火电厂通过灵活性改造可拿到容量电价+调峰补偿,盈利模型从“电量”转向“电量+容量+辅助服务”。
3. 技术路线:从“烧煤”到“烧煤+碳捕集”
目前有三条主流技术:
- 超低排放+延寿:脱硫脱硝除尘升级,机组寿命从30年延至40年,投资约200元/千瓦,三年回收;
- 生物质混烧:掺烧10%~30%生物质,碳排放强度下降10%~25%,国补电价0.25元/千瓦时;
- CCUS全流程:华能海口百万吨级项目已投运,捕集成本300元/吨,国家规划2030年成本降至150元/吨。
区域差异:西部风光大基地反而“多建煤”
看似矛盾,实则逻辑清晰:
- 西部风光大发时段弃风弃光率曾达15%,必须配套60%调节电源;
- 当地煤价低至200元/吨,度电燃料成本0.12元,远低于储能度电成本0.4元;
- 因此“风光火储一体化”成为主流方案,火电厂角色从基荷转为日内调节+季节性保供。
从业者应对:三条职业路径提前布局
路径A:技术升级工程师
掌握灵活性改造、DCS深度调峰算法、CCUS工艺包,未来十年人才缺口5万人,年薪可达40万+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路径B:碳资产交易员
熟悉CEA、CCER、绿证交易规则,帮电厂做碳配额套利+绿电溢价,头部企业已开出百万年薪。
路径C:综合能源项目经理
统筹源网荷储氢多能互补项目,国家电投、华能正在大规模招聘,要求电力+金融+数字化复合背景。
投资视角:哪些火电厂值得“抄底”
并非所有机组都有未来,筛选标准:
- 机组容量≥60万千瓦:低于此规模的纯凝机组2025年后将优先淘汰;
- 位于特高压通道落点:如陇东—山东、哈密—重庆,外送电量有保障;
- 已完成灵活性改造:可拿到容量电价,估值溢价10%~15%。
国际镜鉴:欧盟“煤退气进”的启示
德国2023年重启10GW煤电应对气荒,证明能源安全>碳中和节奏。 对我国启示:
- 火电厂战略储备属性被重新定价;
- “先立后破”仍是主基调,不会一刀切;
- 未来竞争核心是低碳技术+调节能力,而非单纯燃料成本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