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券行业到底还香不香?
“券商裁员”“投行降薪”的新闻频上热搜,不少应届生心里打鼓:证券就业前景怎么样?答案是:结构性机会仍在,但门槛和竞争同步抬高。2023年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,全行业从业人员约35万,同比仅增1.8%,而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首次突破62%。换句话说,行业总量趋稳,质量要求飙升。

哪些岗位还在逆势扩招?
1. 财富管理序列
银行理财净值化后,客户回流券商寻求高收益产品,投顾缺口明显。头部券商2024届校招中,“私人银行管培生”名额同比增加40%,考核重点从拉存款转向资产配置能力。
2. 机构销售交易
公募基金分仓佣金新规落地,券商研究所“降本增效”,但机构销售交易岗需求反增。原因简单:研究可以外包,交易通道和衍生品服务必须自营。中金、华泰等机构销售起薪仍保持在30K×15薪区间。
3. 金融科技复合岗
量化交易、智能投顾、区块链托管等方向,“金融+计算机”双背景人才溢价最高。某腰部券商FICC部门透露,具备Python+CFA二级证书的应届生,年薪中位数比传统投研岗高18%。
证券行业薪资待遇真降了吗?
降的是平均数,不是中位数。2023年上市券商人均薪酬45.6万,同比下降12%,但剔除尾部小券商后,Top10券商人均薪酬仍维持在62万—85万。关键差异在奖金递延比例:头部机构递延30%,中小券商递延50%以上,现金流体感截然不同。
想入行需要哪些硬通货?
- 证书组合:证券从业+基金从业是底线,CFA/CPA/FRM至少持有一项,保代考试通过人数连续三年下降,稀缺性反而提升。
- 实习履历:两段以上相关实习已成标配,最好覆盖“研究所+投行+资管”全链条,证明适应不同考核体系。
- 资源禀赋:对财富管理与机构销售岗,自带高净值客户或上市公司IR资源可直接跳过网申。
非名校还有机会吗?
有,但路径更垂直。中小券商区域投行部偏爱本地院校毕业生,因长期驻扎项目地,沟通成本低;城商行系券商(如上海银行系、北京银行系)在债券承销领域扩张迅猛,更看重踏实肯干而非学历光环。某三线城市券商投行部VP透露,部门近五年晋升最快的员工毕业于省内财经类二本,三年承揽三单城投债后直接升SVP。

未来五年哪些赛道值得押注?
1. REITs全产业链
保障性租赁住房、产业园REITs扩容,需要“投行+资管+运营”复合人才,目前全行业具备REITs实操经验者不足千人。
2. 跨境衍生品
“互换通”落地后,券商国际业务部急需熟悉ISDA协议、能对接境外主经纪商的交易员,英语六级只是起步,粤语或日语加分。
3. 养老金第三支柱
个人养老金账户渗透率不足6%,券商正争夺代销牌照,具备税务筹划能力的投顾将成为下一个高薪群体。
如何提前三年布局?
大二开始刷行研实习,大三寒假蹲项目现场学底稿,大四上学期搞定保代考试,毕业后第一年把CFA三级全考完——这套时间轴在头部机构新人中重合度高达70%。如果学历一般,建议曲线救国:先加入会计师事务所做IPO审计,三年后再以“财务专家”身份跳槽券商投行,成功率比直接校招高3倍。
行业低谷期反而是超车窗口
2024年券商校招总量缩减15%,但“提前实习留用”比例升至35%。当竞争者犹豫观望时,主动申请无薪实习、在项目上扛通宵,反而容易拿到return offer。一位刚入职中信建投的应届生分享:他在债市暴雷期间主动请缨做风险排查,三个月整理出200页风险清单,最终被固定收益部破格录取。

最后一条忠告
证券行业从来不是“金饭碗”,而是“高强度镀金碗”。如果追求work-life balance,建议选择券商中后台(托管、估值、风控);如果渴望快速财富积累,前台业务岗仍是普通人跨越阶层的少数通道之一。关键在认清自身禀赋,把行业波动转化为个人跃迁的跳板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