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晶硅到底是什么?为什么它如此重要?
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最上游的原材料,纯度需达到99.9999%以上,才能被拉制成硅棒、切片后制成太阳能电池片。没有它,就没有今天蓬勃发展的光伏电站、分布式屋顶系统,甚至连太空卫星都无法获得持续电力。因此,**多晶硅的供需、价格与技术路线,直接决定了整个新能源行业的脉搏**。

多晶硅前景如何?先看需求端三大驱动力
问:未来十年,多晶硅需求还会持续增长吗?
答:会,而且增速可能超出预期。
1. 全球碳中和目标锁定长期增量
欧盟“Fit for 55”、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、中国“双碳”战略,都把2030~2060年的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写进了法律。**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测算,到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保持年均20%以上的复合增长率**,对应多晶硅需求将从2023年的130万吨提升至300万吨以上。
2. 技术迭代带来单位用量提升
N型TOPCon、HJT、IBC等高效电池对硅料纯度要求更高,**每公斤硅料可产出的电池片数量下降,变相推高多晶硅需求**。以TOPCon为例,其硅片厚度减薄但掺杂工艺更复杂,硅料损耗率比PERC高出约8%。
3. 新兴应用场景爆发
- 光伏制氢:每万吨绿氢需配套1.5GW光伏,对应新增约3万吨多晶硅需求。
- 建筑光伏一体化(BIPV):玻璃幕墙、屋顶瓦片都要用硅基电池,**全球BIPV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35%**。
- 太空光伏: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发射数万颗卫星,抗辐射多晶硅需求从零起步。
多晶硅未来发展趋势:供给端的三大关键词
关键词一:产能东移与集中度提升
2020年以前,全球多晶硅产能呈“中国、欧美、韩国”三足鼎立;2023年后,**中国产能占比已突破85%**,通威、协鑫、大全、新特、东方希望五家合计市占率超过60%。未来三年,欧美虽有补贴建厂计划,但受制于电价、环评、技术工人短缺,**产能东移趋势不可逆转**。
关键词二:颗粒硅VS改良西门子法路线之争
问:颗粒硅能否颠覆传统西门子法?
答:短期共存,长期看颗粒硅份额有望达30%。

- 改良西门子法:工艺成熟、纯度稳定,**单位投资成本已降至8万元/吨以下**;缺点是电耗高(55kWh/kg)。
- 颗粒硅:电耗低至35kWh/kg,连续化生产减少人工,**协鑫徐州基地已做到现金成本34元/公斤**;但含氢、碳杂质控制仍需突破,N型料渗透率不足20%。
关键词三:绿色溢价与碳足迹认证
欧盟CBAM碳关税2026年落地,**使用水电生产的低排放多晶硅将获得50~100美元/吨溢价**。四川、云南、内蒙古的绿电园区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;**通威乐山基地已拿到法国Certisolis碳足迹认证,出口溢价高达8%**。
价格波动逻辑:多晶硅为何暴涨暴跌?
2021年Q1至2022年Q3,多晶硅价格从8万元/吨飙升至31万元/吨,随后又用半年时间跌回6万元/吨。背后的核心矛盾是:**光伏装机节奏与硅料扩产周期的错配**。
- 需求端:电站抢装、印度关税空窗期、欧洲能源危机,导致季度需求波动放大。
- 供给端:硅料建设周期长达18个月,**2021年新增产能集中在2022H2释放**,形成“堰塞湖”效应。
未来,随着产能预警机制、长单协议比例提升(目前超过70%),**价格波动区间有望收窄至5~12万元/吨**。
技术突破点:下一代硅料的机会在哪里?
1. 电子级多晶硅国产替代
半导体级多晶硅纯度需达11N,目前全球仅美国Hemlock、德国Wacker、日本Tokuyama等五家能量产。**亚洲硅业青海基地已突破电子三级标准,12英寸晶圆厂验证通过后,国产替代空间超200亿元**。
2. 硅烷流化床大型化
颗粒硅单台反应器直径从3米放大到4.5米,**单线年产能可由2万吨提升至5万吨**,折旧摊薄效应显著。

3. 冶金法低成本多晶硅
挪威Elkem正在试验冶金法提纯至6N,**目标成本降至4美元/公斤**,用于光伏级硅铝合金添加剂,可能对低端市场形成降维打击。
投资视角:哪些环节还有超额收益?
问:现在入局多晶硅晚不晚?
答:上游硅料环节进入门槛已高,但**三大衍生赛道仍存红利**。
- 工业硅-硅料一体化:自备工业硅产能可锁定3万元/吨成本优势,东方希望、其亚铝业正在新疆布局。
- 副产物四氯化硅循环利用:每万吨硅料产生4万吨四氯化硅,加工成气相白炭黑毛利率超40%,新安股份已切入。
- 碳足迹认证服务:法国Certisolis、德国TÜV莱茵的认证费用高达50万元/次,国内检测机构如国检集团正在快速替代。
风险清单:不可忽视的三只灰犀牛
- 贸易壁垒升级:美国UFLPA法案已扣押超3GW组件,若延伸至硅料,新疆产能占比高的企业面临出货风险。
- 电价政策突变:云南若取消0.25元/度优惠电价,硅料现金成本将抬升1.2万元/吨。
- 技术颠覆:钙钛矿叠层电池若突破25年寿命瓶颈,可能减少30%硅料用量。
从终端需求到技术路线,从价格波动到投资窗口,多晶硅产业正在经历一场“**需求爆发-产能重构-绿色溢价**”的三重奏。看懂节奏的人,才能在未来十年新能源浪潮中占据先机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