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税业到底火在哪?先弄清“免税”与“退税”区别
很多消费者把“免税”和“退税”混为一谈,其实二者在商业模式上完全不同。
免税:商品在入关前就免去关税、消费税和增值税,价格直接低于市面;
退税:先按含税价购买,离境时再申请返还部分税款,流程繁琐。
对零售商而言,免税意味着更高的毛利空间,因为供应链环节税点被直接砍掉;对消费者而言,则是即时可见的价格优势。这种双向吸引力,正是免税业持续升温的底层逻辑。

全球免税市场最新规模与增速
Generation Research 最新报告显示,2023年全球免税与旅游零售销售额突破860亿美元,同比反弹32%,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。其中:
• 亚太地区贡献54%份额,中国海南与韩国首尔仁川机场是两大增长极;
• 香化品类占比39%,奢侈品腕表与时尚配饰增速最快,达47%;
• 线上预订+线下提货(Pre-order)模式贡献了近20%的销售额,疫情催化数字化渗透率。
这组数据说明,免税业不仅“回血”成功,还借助线上化提前跑赢了传统百货。
政策东风:各国如何把免税当“旅游芯片”
中国:离岛免税额度三连跳
2020年7月至今,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额度从3万元提升到10万元,新增酒类、电子产品等七大类。2024年元旦,海南再推“即购即提”,允许旅客现场带走商品,客单价由6128元飙升至9240元。
韩国:外国人免税上限放宽
韩国企划财政部宣布,2025年起外国人免税购物额度从500美元提至1000美元,并简化市区免税店退税流程,意在夺回被海南分流的代购客群。
中东:迪拜“免税+”战略
迪拜国际机场DDF 2023年销售额突破21亿美元,政府顺势推出“免税+签证”组合包:凡在DDF消费满5000迪拉姆,即可获48小时免费过境签,直接拉动中转客流。
免税业的钱被谁赚走了?拆解产业链利润池
一条免税商品从品牌方到消费者手中,要经过品牌→免税运营商→机场/港口/市区→消费者四级。利润分布大致如下:
1. 品牌方:供货折扣通常在45%-55%,仍高于百货渠道;
2. 免税运营商:中免、Dufry、Lotte Duty Free 等抽成15%-25%;
3. 场地方:机场租金采用“底租+销售额扣点”,扣点区间30%-40%;
4. 消费者:享受20%-35%的价格红利。
看似机场最“狠”,实则运营商通过规模采购和品牌议价能力,把净利率稳定在8%-12%,成为产业链最大赢家。

免税购物值得投资吗?先问自己三个问题
1. 投资标的选谁?
二级市场可选中国中免、韩国Hotel Shilla、瑞士Dufry;一级市场可关注机场免税招标项目、海南市内免税店股权合作。关键指标:销售额增速、扣点率、客流恢复度。
2. 入场时机何时最佳?
免税业与国际航班量、签证政策、汇率强相关。历史经验显示,当国际航班恢复至疫情前70%时,免税销售额已能回到90%,提前布局窗口期往往只有3-6个月。
3. 风险点在哪?
• 政策回撤:若财政压力加大,政府可能收缩额度或提高扣点;
• 代购挤压:专业代购批量扫货,稀释普通消费者体验,引发监管收紧;
• 电商比价:跨境电商“618”“双11”大促折扣逼近免税价,削弱价格优势。
未来五年三大趋势:线上化、市内店、可持续
线上化:海南“海易办”App已实现航班信息、免税额度、支付、提货全链路打通,预计2026年线上销售占比将超35%。
市内店扩容:继北京、上海之后,广州、成都、西安已递交申请,市内免税店将复制韩国“市区买+机场提”模式,租金成本比机场低40%。
可持续免税:LVMH、雅诗兰黛集团推出“可持续旅行零售”专柜,用再生塑料包装、补充装替换一次性礼盒,年轻消费者溢价支付意愿提升18%。
普通消费者如何薅到最大羊毛?实战清单
- 提前48小时在免税运营商小程序下单,可享额外9折券;
- 关注“闪购”时段,每天20:00-22:00部分香化低至6折;
- 叠加信用卡境外返现,最高再省8%;
- 多人拼单凑满额赠礼,如中免满8000元赠旅行装护肤套盒。
写在最后:免税业的下一个爆发点在哪?
答案可能藏在“邮轮免税”。皇家加勒比2025年部署上海的“海洋奇迹号”已预留2000㎡免税空间,公海期间商品零关税,且不受离岛额度限制。若试点成功,邮轮将变成移动免税岛,客单价有望突破3万元。对投资者而言,提前锁定邮轮免税供应链或成为下一轮红利入口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