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珠宝值得投资,但需看清赛道、技术与消费心理三重门槛。

一、为什么现在谈智能珠宝?
过去五年,全球可穿戴设备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8%以上,而珠宝首饰行业却徘徊在3%—5%。当两条曲线交汇,便诞生了“智能珠宝”这一交叉品类。它既保留了珠宝的情感价值,又叠加了健康监测、支付、社交等数字化功能,天然具备溢价空间。
二、需求端:谁在买单?
1. 都市轻熟女性:颜值与功能并重
她们愿意为“看起来不像电子产品的电子产品”支付溢价。以Oura Ring为例,其18K金版本售价高达1,299美元,仍供不应求。
2. 银发人群:健康监测的“隐形刚需”
传统手环“医院感”太强,而一枚外观优雅的智能胸针或项链,能在不伤害自尊的前提下完成心率、血氧、跌倒检测。
3. Z世代男性:社交货币的另类表达
智能袖扣、手链可同步NFT头像,成为线上身份的线下延伸。
三、供给端:技术瓶颈与突破点
1. 电池:续航焦虑如何破解?
目前主流方案:

- 固态微电池:能量密度提升40%,但成本翻倍。
- 体温差发电:日本TDK已试产,利用皮肤与环境的2℃温差即可维持传感器运行。
2. 数据精度:珠宝形态的天然劣势
戒指、耳环因接触面积小,PPG传感器信号弱。解决方案:
- 采用多光谱传感器阵列,通过算法补偿。
- 引入皮肤阻抗校准,每10分钟自动标定。
3. 防水与信号:奢侈品级的工艺要求
传统50米防水在珠宝领域只是入门,高端品牌已推进至IPX8+抗氯离子腐蚀,确保海水、温泉场景无虞。
四、商业模式:卖硬件还是卖服务?
模式 | 代表品牌 | 盈利点 | 风险 |
---|---|---|---|
硬件溢价 | Cartier × Oura | 材质+品牌溢价 | 复购率低 |
订阅服务 | RingConn | 每月5.99美元解锁深度报告 | 用户粘性待验证 |
数据变现 | 尚未公开 | 匿名健康数据卖给保险 | 伦理争议 |
五、政策与伦理:被忽视的灰犀牛
欧盟2025年将实施的《数字产品护照》要求所有智能穿戴披露全生命周期碳足迹,这意味着:
- 供应链需追溯至三级以上原材料。
- 回收环节必须预留贵金属提取接口。
国内方面,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29条明确:生物特征数据需单独授权,珠宝厂商若将心率数据用于保险定价,必须获得二次明示同意。
六、投资图谱:从供应链到品牌的三级火箭
上游:传感器微型化
关注ams OSRAM的0.8mm×0.8mm环境光传感器,已获Tiffany测试订单。

中游:ODM隐形冠军
深圳某厂商为12个轻奢品牌代工,其模块化主板可让传统珠宝厂在30天内完成智能化改造。
下游:DTC品牌的机会
避开Apple Watch的“工具”定位,主打“24小时情感陪伴”。例如:
- 戒指震动提醒服药,同时投射莫尔斯密码“LOVE”。
- 项链感应到用户焦虑时,自动播放伴侣录制的3秒语音。
七、未来三年可能发生的三个场景
场景一:婚庆市场的“数字对戒”
新人交换的戒指可实时同步心跳,当一方心率异常,另一枚戒指渐变色提示。
场景二:奢侈品二手市场的“链上认证”
NFT芯片嵌入宝石腰部,扫码即可查看历任主人及维修记录,假货无处遁形。
场景三:保险业的“动态保费”
佩戴智能珠宝的用户,若连续30天睡眠评分超过85分,重疾险保费下调8%。
八、自问自答:投资者最关心的五个问题
Q:智能珠宝会不会像智能手环一样陷入价格战?
A:不会。珠宝的情感属性决定其价格锚点在材质与设计,而非功能。只要品牌故事足够强,用户不会用“成本法”估值。
Q:女性用户是否担心隐私泄露?
A:调研显示,72%的受访女性更在意“谁在看数据”而非“数据被看”。若品牌采用本地加密+用户自主授权模式,抵触率可降至9%。
Q:技术迭代这么快,会不会很快过时?
A:采用可拆卸机芯设计,用户每18个月只需更换核心模块,保留贵金属部分,既环保又延续情感价值。
Q:线下渠道是否仍是关键?
A:高端商场珠宝区已出现“智能珠宝专柜”,但坪效仅为传统珠宝的60%。未来可能转向“体验店+线上定制”混合模式。
Q:中国厂商的机会在哪里?
A>:利用供应链反应速度。欧洲品牌从设计到量产需8个月,深圳团队可压缩至45天,快速试错迭代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