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专车什么时候开始的_互联网专车发展历史

新网编辑 23 0

互联网专车到底是什么?

在2010年以前,人们打车只能站在路边招手,或者拨打调度电话。所谓互联网专车,是指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,由私家车或租赁车辆通过App接单,为用户提供点到点出行服务的新业态。它与出租车最大的区别在于:运力来源社会化、定价动态化、服务差异化

互联网专车什么时候开始的_互联网专车发展历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萌芽期:2010—2012,黑车“触网”的灰色实验

2010年,易到用车在北京成立,最早提出“专车”概念。当时的做法是把线下租赁公司的车辆搬到线上,用户通过网页或电话预约,系统自动派单。由于车辆仍属于租赁公司,法律风险较小,但订单量日均不足百单

同一时期,上海、深圳出现了一批“手机叫黑车”QQ群,司机在群里报位置和车型,乘客私聊议价。这种形式虽然原始,却验证了“手机+私家车”可以跑出租的市场需求。


爆发期:2012—2015,补贴大战与政策真空

滴滴、快的入局

2012年9月,滴滴打车上线出租车业务;2013年8月,快的打车跟进。两家为了争夺司机和乘客,开启“10元补贴时代”:乘客叫车减10元,司机接单奖10元。短短半年,日订单从几万飙升至1000万单

专车产品上线

2014年8月,滴滴正式推出“滴滴专车”,接入私家车;几乎同时,Uber以“人民优步”名义进入中国,主打低价拼车。2015年2月,快的与滴滴合并,市场进入滴滴Uber双寡头阶段。

政策第一次收紧

2015年10月,交通部发布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首次提出“网约车合法化”,但要求车辆性质变更为营运、司机需考证,引发行业震动。

互联网专车什么时候开始的_互联网专车发展历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洗牌期:2016—2018,牌照时代与合并落幕

新政落地

2016年11月1日,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正式实施,各城市陆续出台细则:北京、上海要求本地户籍+本地牌照,广州、深圳要求轴距2650mm以上、排量1.8L以上。大量私家车退出,平台运力骤降30%。

Uber退出中国

2016年8月,滴滴宣布收购Uber中国业务,Uber全球持股滴滴17.7%。这场耗资20亿美元的战争以滴滴一统江湖告终。

第二梯队崛起

神州专车凭借自有车辆、全职司机的B2C模式,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;首汽约车依托国企背景,拿下北京首张网约车牌照;曹操出行背靠吉利,主打新能源专车,形成“滴滴+B2C三强”格局。


深耕期:2019—2021,合规化与精细化运营

合规率成生死线

交通部每月公布36个中心城市合规率排名,低于80%的平台将被下架。滴滴通过“橙就计划”鼓励司机考证,2021年底合规司机占比超过70%。

价格回归理性

取消补贴后,专车价格普遍比出租车高30%—50%。平台开始用会员体系、动态折扣留住用户,例如滴滴黑金会员每月送10张8折券。

新业务试水

滴滴推出青菜拼车、花小猪下沉市场;美团打车重启聚合模式;高德、百度地图以“流量+聚合”切入,用户可一键呼叫多家平台车辆。


重塑期:2022至今,上市受阻与Robotaxi前夜

滴滴退市与数据安全

2021年6月30日,滴滴纽交所挂牌;12月3日启动退市,2022年6月正式摘牌。整改期间,停止新用户注册、应用商店下架,市场份额从90%跌至70%。

自动驾驶商业化

2022年8月,百度Apollo获批在武汉经开区全无人商业化运营,用户通过萝卜快跑App可叫到无安全员的Robotaxi。滴滴、小马智行、AutoX也在上海、深圳试点。

聚合平台反超

2023年,高德打车日均订单突破700万,超过美团打车与T3出行总和,成为“隐形冠军”。其模式不碰运力,只做流量分发,轻资产扩张速度远超自营平台。


未来三问:价格、司机、技术

问:未来打车会更便宜吗?
答:动态定价仍是主流,但自动驾驶规模化后成本可下降40%,预计2028年Robotaxi每公里成本低于1.5元,接近地铁。

问:私家车还能跑专车吗?
答:一线城市将全面清退非营运车辆,二三线城市保留“合规私家车”通道,但需每年缴纳营运保险,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。

问:司机会不会消失?
答:2030年前仍需“人机混合”,复杂路况、特殊人群仍需司机接管;2035年后,90%订单由无人车完成,司机转型为安全员或运维人员


时间轴:一张表看懂专车十二年

  • 2010 易到用车成立,首创“专车”概念
  • 2012 滴滴、快的诞生,出租车线上化
  • 2014 滴滴专车、Uber中国上线,私家车涌入
  • 2016 新政实施,Uber中国并入滴滴
  • 2018 顺风车安全事件,全行业大整改
  • 2021 滴滴退市,Robotaxi开启商业化
  • 2023 高德聚合订单量跃居第二,无人车常态化运营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