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今天的互联网广告竞争如此激烈?
流量红利见顶、预算收缩、隐私政策收紧,三大因素叠加,导致广告主在同一批用户身上反复争夺。**CPM从三年前的8元涨到今天的28元**,却仍无法保证转化。平台方、品牌方、代理商、技术服务商,四方博弈,利润空间被层层压缩。

谁在主导流量定价权?
平台方:算法与数据的“黑箱”
抖音、微信、淘宝三大超级App掌握了**80%以上的用户时长**,算法推荐让广告位变成“暗拍”市场。品牌只能看到出价与消耗,却看不到真实竞价队列。平台通过**oCPX智能出价**把风险转嫁给广告主,表面降低操作门槛,实则把利润锁进自家口袋。
代理商:夹缝中的“二传手”
传统4A与新兴TP(TikTok Partner)并存,前者擅长品牌故事,后者擅长投流技巧。问题是:**品牌方越来越要求按GMV付费**,代理商被迫从“创意费”转向“佣金+对赌”。利润空间被压缩到5%以下,还要承担库存与退货风险。
中小品牌如何低成本获客?
自建DMP:把“公域”变“私域”
与其在平台里卷价格,不如把**已购用户手机号加密后上传**,做Look-alike扩展。实测某美妆品牌用10万条种子人群,在腾讯广告里跑出**CPA下降37%**的效果。关键步骤:
- 用**MD5加密**保护用户隐私
- 设置**7天回流窗口**,避免过度曝光
- 用**排除包**剔除已购人群,减少浪费
内容即广告:把“投放”变“种草”
小红书笔记+抖音直播的组合拳,能把**单次投放成本摊薄到0.8元/UV**。核心逻辑:用KOC铺量,用KOL引爆,用直播间收割。某母婴品牌通过200位腰部达人,30天带来**ROI 1:5.7**,秘诀是:
- 笔记挂同款商品卡,**减少跳转流失**
- 直播脚本提前埋“痛点”,**提高停留时长**
- 评论区置顶“暗号”,**追踪转化路径**
技术服务商还能赚什么钱?
SaaS工具:从“卖软件”到“卖结果”
过去按坐席收费,现在按**增量GMV分成**。一家做智能投放的SaaS公司,把收费模式改为“基础费+超投分成”,客户续约率从42%提升到78%。**核心是把算法能力与运营能力打包**,而不是单纯卖API。

数据合规:下一个利润池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落地后,**数据清洗、加密传输、匿名化建模**成为刚需。一家年营收3亿的电商代运营公司,把数据合规业务单独拆分,半年创收1200万,毛利率高达65%。
未来一年,哪些变量值得关注?
变量一:Apple ATT 2.0 iOS17将进一步限制指纹识别,**导致30%以上的再营销流量失效**。品牌需要提前布局**SKAN 4.0转化值映射**,否则iOS端ROI可能腰斩。
变量二:AI生成内容监管 国家网信办已明确**AIGC广告需标注“合成”字样**,这意味着“低成本批量素材”的红利期结束。合规团队与创意团队必须同步迭代。
变量三:线下流量回潮 2023年影院、地铁、电梯广告增速重回两位数,**线上流量成本倒逼品牌寻找线下洼地**。分众传媒的“千楼千面”程序化投放,已能按写字楼人群包竞价,CPM比抖音低40%。
自问自答:预算有限,先做品牌还是先做效果?
先算**边际成本**:如果品牌词搜索量<1000/月,优先效果;如果>5000/月,用**“品牌防守+效果收割”**双账户并行。实测某3C客户,品牌词CPC仅0.6元,却能带来18%的GMV,ROI是信息流广告的3倍。

尾声:竞争不会停止,但可以换赛道
互联网广告的战场看似拥挤,**实则每半年就会出现一次“流量洼地”**。谁能提前三个月布局新技术、新渠道、新合规方案,谁就能在下一次竞价大战中拿到更低成本、更高ROI的门票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