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医疗到底有多大?
艾瑞咨询最新报告显示,2023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已突破3,9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8%—32%之间。这一数字背后,是疫情后用户线上问诊习惯固化、医保线上支付政策放开以及AI辅助诊断技术成熟的三重推力。

谁在撑起这3,900亿元?
1. 在线问诊:流量入口的“现金牛”
好大夫在线、微医、平安好医生三家平台合计日活超过1,200万,单次图文问诊均价25—60元,复诊续方转化率高达38%。平台抽佣比例稳定在15%—20%,成为最稳定的现金流。
2. 医药电商:毛利率看似低,规模效应惊人
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两大巨头的药品销售额已占线上零售药店的72%。虽然平均毛利率只有8%—12%,但通过“自营+平台”双轮驱动,年GMV增速仍能维持在40%以上。
3. 健康管理订阅:被忽视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
以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病为核心的订阅制服务,客单价1,200—3,600元/年,续费率超过65%。用户愿意为持续监测、营养师随访、用药提醒买单,企业则获得可预测的ARR(年度经常性收入)。
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有哪些?
模式一:B2B2C——卖服务给医院,再触达患者
代表企业:医渡科技、森亿智能
盈利点:向三甲医院输出DRG/DIP病案质控系统,单院年服务费80—150万元;同时获得脱敏数据用于科研二次变现。
模式二:DTP药房+冷链到家——处方药外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核心逻辑:肿瘤、自身免疫等高价特药需要2℃—8℃冷链,传统药店无法覆盖。互联网DTP药房通过自建冷链车队,每单配送成本18—25元,却可赚取8%—12%的药品加成。

模式三:保险联合运营——用医疗数据反向定制健康险
操作路径:平台将用户在线问诊、购药、可穿戴设备数据脱敏后,与保险公司共建风控模型。例如,泰康在线与微医推出的“高血压并发症险”,赔付率降低11个百分点,平台获得保费15%—20%的技术服务费。
为什么仍有80%的项目不盈利?
自问:流量成本、合规成本、医生供给,哪个才是致命伤?
自答:合规成本。一张《互联网医院牌照》前期投入就要200—300万元,且必须绑定线下实体医院;医生多点执业备案耗时2—4个月,直接导致供给端缺口30%以上。
流量成本虽高,但可通过私域社群+内容科普把获客成本从120元/人降到45元/人;医生供给不足,则短期内无解,这也是资本开始转向AI辅助诊断工具的原因——减少对医生人力的依赖。
未来三年,钱会流向哪里?
- 基层县域市场: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前县域内就诊率≥90%,远程影像、远程心电的基层渗透率不足15%,增量空间巨大。
- 数字疗法(DTx):已有15款数字疗法通过NMPA认证,用于失眠、抑郁、哮喘,单次处方价格300—800元,医保正在北京、上海试点报销。
- AI+医疗SaaS:面向中小诊所的AI病历质控、智能随访系统,年费3,000—8,000元/机构,毛利率超过75%。
投资人最关心什么指标?
不是GMV,也不是注册医生数,而是LTV/CAC≥3(用户生命周期价值/获客成本)和月度医生活跃率≥40%。前者决定商业模式是否成立,后者决定平台是否有持续供给能力。
给创业者的三点忠告
- 别再做大而全的“超级App”,单病种深耕反而更快盈利,如专注银屑病的“皮小度”已实现盈亏平衡。
- 提前布局数据合规,三级等保、ISO 27001认证是融资尽调的“硬门槛”。
- 与线下连锁药房深度绑定,用O2O解决处方药“最后一公里”配送,避免被巨头“降维打击”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