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风向为何突然收紧?
2023年四季度开始,央行、银保监会、网信办等七部委联合下发《网络小额贷款管理补充通知》,把“杠杆率”“联合贷比例”“数据出境”三条红线同时收紧。很多从业者惊呼“一夜回到备案前”。

根本原因有三点:
- 部分头部平台用资产证券化无限放大杠杆,穿透后风险权重高达60倍;
- 地方金融局与中央监管口径长期不一致,导致“监管套利”;
- 个人信息出境评估缺乏细则,数据黑市交易屡禁不止。
牌照还能申请吗?需要哪些硬性条件?
自问:现在再申请网络小贷牌照是不是“窗口已关”?
自答:窗口仍在,但门槛已抬高到“天花板”。
硬性条件一览:
- 注册资本一次性实缴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;
- 主发起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,且净资产不低于总资产的30%;
- 技术系统必须通过等保三级测评与商用密码二级认证;
- 数据服务器须设在境内,跨境传输需通过网信办安全评估。
存量平台如何完成整改?时间表与路线图
监管给出的“清零式”整改分三步走:
第一阶段:自查与分类(发文之日起30日内)
平台需聘请持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专项审计报告,对存量联合贷、助贷、导流三类业务分别列明余额、期限、利率。

第二阶段:压降与备案(发文之日起90日内)
联合贷出资比例必须降至30%以下,单户余额不得超过30万元;同时向注册地省级金融局提交整改验收申请。
第三阶段:系统对接与持续监测(发文之日起180日内)
所有借贷合同要素需实时接入人民银行金融基础数据库,逾期90天以上贷款需按日计提拨备。
利率红线到底怎么算?IRR还是APR?
自问:官方口径里“综合年化成本”到底包含哪些费用?
自答:监管明确采用IRR内部收益率法,把担保费、保险费、会员费全部折现进去。
实操要点:
- 若平台收取“砍头息”,需在放款日一次性扣减本金,再计算IRR;
- 分期手续费需按等额本息法分摊到每一期;
- 超过24%部分法院不支持,超过36%直接认定无效。
数据合规的“死亡问答”
自问:用户授权里写“用于营销、风控、合规”是否足够?
自答:不够。监管要求逐项列举使用场景,且每次调用都需重新获得明示同意。

数据出境“三步走”:
- 先完成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(PIA);
- 再向省级网信办提交标准合同与跨境评估报告;
- 最后通过国家网信办安全认证,周期通常6-9个月。
催收环节哪些动作绝对禁止?
监管在《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自律公约》里列了“七不准”:
- 不准在晚22:00-早8:00拨打电话;
- 不准联系通讯录非直系亲属;
- 不准使用AI伪造语音冒充公检法;
- 不准在社交媒体公开借款人信息;
- 不准以“征信黑名单”进行恐吓;
- 不准收取“上门费”“差旅费”等任何额外费用;
- 不准将债务转让给无金融牌照的第三方。
违规成本有多高?真实案例警示
2024年3月,华东某头部助贷平台因“超杠杆放贷+数据出境未评估”被合计罚没:
- 央行罚款5800万元;
- 网信办暂停跨境业务6个月;
- 地方金融局取消小贷牌照续展;
- CEO个人被市场禁入5年。
中小平台如何“活下去”?三条低成本合规路径
路径一:转型纯导流
剥离放贷资质,只做信息流广告,按CPA或CPS收费,彻底远离资金端。
路径二:接入持牌机构联合贷
自己出资比例压到1%以内,赚取科技服务费,但需在合同里明确不承担信用风险。
路径三:申请地方“创新监管沙盒”
目前北京、深圳、苏州三地开放数字信贷沙盒,允许在限额、限区域、限客群内测试新产品,周期12个月,通过后可获正式展业资格。
未来一年最值得关注的三大信号
- 《非银支付机构条例》修订版预计2024年Q4落地,将对“支付+信贷”模式产生连锁冲击;
- 央行正在内部测试“个人破产信息共享平台”,逾期超过5年且无可执行财产的个人可申请债务豁免;
- 金监总局计划把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MPA宏观审慎考核,资本充足率要求可能对标商业银行信用卡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