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真的需要保健品吗?
不少子女一到节假日就拎着大包小包的保健品回家,可老人真的需要吗?**答案取决于饮食缺口与健康状况**。如果三餐已经做到粗细搭配、奶豆充足、蔬果多样,额外补充反而可能超标;若存在咀嚼困难、长期服药、消化吸收差,则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添加。

常见误区:保健品≠药品
- 误区一:吃了就能治病——保健品仅有调节机体功能,不能替代降压药、降糖药。
- 误区二:量越大越好——维生素A、D、铁、硒等过量可致中毒。
- 误区三:进口一定优于国产——关键看配方剂量与自身需求是否匹配。
老年人最缺的五大营养素
1. 钙+维生素D:骨骼“钢筋水泥”
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跌倒骨折的主因。**每日钙推荐量1000mg**,若饮食只能提供500mg,可补充500mg碳酸钙或柠檬酸钙;同时补400~800IU维生素D,帮助钙吸收。
2. 维生素B12:神经“润滑剂”
萎缩性胃炎让60岁以上人群B12吸收率下降30%~40%。**舌下含片或喷雾剂型**更易被利用,每日10~500微克即可。
3. Omega-3:血管“清道夫”
深海鱼摄入不足时,每日补充EPA+DHA共1000mg,可降低甘油三酯、延缓黄斑变性。
4. 膳食纤维:肠道“扫帚”
粗粮吃得少,可补益生元或低聚果糖,**每日5~10克**即可改善便秘,且不会引起胀气。
5. 蛋白质:肌肉“基石”
每公斤体重需1.0~1.2克蛋白。若胃口差,可补乳清蛋白粉20克/天,搭配阻抗训练防肌少症。

如何挑选靠谱产品?
- 看蓝帽子:包装左上角有“小蓝帽”标志,才是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。
- 查批准文号: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,输入“国食健注G/J+年份+编号”验证真伪。
- 读标签:功效成分及含量必须明示,如“每粒含钙300mg”,而非“富含钙质”。
- 算剂量:把日常饮食摄入量与补充剂量相加,总量不超过可耐受最高量。
- 避噱头:宣称“根治”“纳米”“量子”等一律PASS。
真实场景问答
Q:父亲高血压,能吃鱼油吗?
A:可以。鱼油中的EPA可降低轻度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约4mmHg,**但不能替代降压药**;若正在服用华法林,需监测INR防出血。
Q:母亲糖尿病,选无糖钙片就行?
A:不止看糖。柠檬酸钙升糖指数低,且对胃刺激小;若合并肾功能减退,应选不含维生素D的纯钙剂,避免高钙血症。
Q:保健品饭前还是饭后吃?
A:脂溶性维生素A、D、E、K及鱼油**随餐服用**提高吸收;钙片分次饭后服减少便秘;益生菌空腹胃酸低,更利于活菌到达肠道。
服用时间表(示例)
时间 | 内容 | 备注 |
---|---|---|
早餐后 | 复合B族+维生素D | 利用早餐脂肪促进D吸收 |
午餐后 | 钙片300mg | 与豆制品隔开2小时防影响铁吸收 |
下午茶 | 乳清蛋白20g | 配全麦面包延缓血糖波动 |
晚餐后 | 鱼油1000mg | 减少夜间甘油三酯峰值 |
睡前 | 益生菌 | 胃酸低,活菌存活率高 |
出现这些信号立即停用
- 皮肤黄染——维生素A过量
- 异常出血——鱼油或维生素E过量
- 持续腹泻——镁剂或膳食纤维过量
- 心率不齐——钙、钾比例失衡
写在最后的小贴士
把保健品当作“补丁”,而非“主食”。**先评估饮食,再体检确认缺乏,最后才用补剂**。定期复查血钙、维生素D、肾功能,每半年让医生帮你调整一次配方,比盲目跟风更靠谱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