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为什么2024年必须重新理解互联网广告?
流量红利见顶、隐私政策收紧、AI工具爆发,这三股力量同时作用,逼迫品牌把“烧钱买量”升级为“精细化经营”。谁能先完成从“投放”到“经营”的思维切换,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拿到门票。

二、当下最热的四大技术变量
1. 隐私沙盒与第一方数据
第三方Cookie退场已成定局,Google Privacy Sandbox、Apple ATT 让精准追踪难度陡增。
自问:没有Cookie还能做再营销吗?
自答:可以,但前提是把CRM、小程序、APP内的第一方数据打通,用“事件级转化API”回传关键行为,重建人群包。
2. AIGC内容生产链
过去一条短视频从脚本到剪辑要3天,现在Midjourney+Runway+CapCut的组合把周期压到30分钟。
要点:
- 用AI批量生成多版本素材,跑赛马测试;
- 人工只做“爆款二次精修”,效率提升10倍;
- 注意版权:训练集必须来自品牌自有图库或已获授权素材。
3. 零售媒体网络(RMN)
亚马逊广告、美团到店、抖音电商搜索,本质上都是“离交易最近”的广告位。
自问:中小品牌玩得起RMN吗?
自答:玩得起,但要先算清LTV,再决定竞价上限,否则容易陷入“卖得越多亏得越多”的陷阱。
4. 互动广告与沉浸式体验
从H5小游戏到AR试戴,用户停留时长提升50%以上。
落地方法:
- 用WebAR框架(如8thWall)降低开发成本;
- 把互动结果与优惠券绑定,直接缩短转化路径。
三、预算分配新公式:70/20/10模型
传统“渠道预算”逻辑已死,新模型按“确定性”划分:
70% 投入已验证的“高ROAS场景”,如品牌词SEM、DPA动态商品广告;
20% 用于测试新渠道,例如小红书直播、B站起飞;
10% 留给“颠覆式实验”,比如虚拟偶像代言、链上会员NFT。
自问:如何快速判断新渠道是否值得加码?
自答:看7日付费回收率≥30%且自然流量占比逐日提升,即可追加预算。

四、数据闭环:从“看板”到“自动优化”
过去我们依赖BI看板手动调出价,现在要把数据→洞察→执行做成自动化流水线。
搭建步骤:
- Step1:用CDP统一用户ID,解决跨端归因;
- Step2:在广告平台部署“增强型转化”,回传订单金额、商品ID;
- Step3:通过Python脚本调用Marketing API,实现凌晨自动加价、白天自动压价。
五、组织升级:从“投放专员”到“增长产品经理”
未来需要的不是“会调账户”的人,而是能把广告、内容、商品、会员做成一个增长飞轮的复合型人才。
自问:现有团队如何转型?
自答:
1. 让投流同学兼管私域社群,理解用户语言;
2. 让内容同学学会看ROAS,避免“自嗨式创意”;
3. 每双周开一次“增长评审会”,用数据决定创意去留。
六、2025年可能出现的三大黑天鹅
1. 浏览器默认开启“广告拦截”
对策:提前布局邮件、短信、APP Push等“免拦截”触点。
2. 生成式AI内容被强制标注“机器制作”
对策:建立“人机协同”SOP,关键镜头保留人工拍摄证据链。
3. 平台佣金比例上调至15%以上
对策:把DTC独立站作为“利润池”,平台店只承担获客职能。
七、给不同体量品牌的行动清单
初创品牌(月耗<10万)
- 聚焦一个渠道(如抖音千川),用AIGC日更10条素材;
- 把客服话术沉淀为FAQ,反哺广告文案。
成长品牌(月耗10万-100万)
- 接入一方数据,跑“相似人群扩展”降低CPA;
- 每月抽20%预算做“渠道对冲”,防止单一平台政策风险。
成熟品牌(月耗>100万)
- 自建Trading Desk,对接多家DSP做“实时比价”;
- 用Merkle树技术做“隐私计算”,在不泄露用户手机号的前提下与异业品牌做联合营销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