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行业缺少什么_如何填补人才缺口

新网编辑 16 0

过去十年,中国互联网以“人口红利+资本红利”双轮驱动,一路狂奔。可当流量见顶、融资收紧,行业突然发现:原来真正稀缺的并不是钱,而是复合型、可持续、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。本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,拆解当下互联网最缺什么,并给出可落地的填补方案。

互联网行业缺少什么_如何填补人才缺口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一、最缺的不是程序员,而是懂业务的程序员

Q:为什么很多技术团队做出来的产品,上线即沉默?
A:因为写代码的人不了解业务场景,产品经理又不懂技术边界,导致“技术自嗨”与“业务空想”并存。

  • 症状:技术评审会上,研发只关心并发量、QPS,却没人追问“用户为什么愿意为这个功能多停留5秒”。
  • 药方:推行“业务轮岗制”。让核心研发每半年去客服、运营、销售轮岗两周,亲自听用户吐槽、看数据波动。
  • 案例:某头部SaaS公司把后端架构师派去跟销售跑客户,三个月后,架构师主动把API响应时间从800ms降到200ms,理由是“客户现场演示时,每多等一秒,成交率掉7%”。

二、最缺的不是数据,而是能把数据讲成故事的人

Q:BI报表越来越炫酷,决策却越来越慢,问题出在哪?
A:数据团队擅长跑数,却不擅长“翻译”。高层拿到的是冰冷数字,看不到数字背后的用户情绪与商业机会。

  1. 建立“数据故事官”角色:由既懂SQL又懂人性的分析师担任,每月把核心指标改写成一篇2000字的“商业故事”,在全员会上讲。
  2. 模板示例
    • 开头:一个真实用户的使用路径截图;
    • 冲突:他在第3步流失,原因不是体验差,而是心理账户被“隐藏费用”击穿;
    • 高潮:如果我们在支付页增加“费用明细展开”按钮,预计可挽回12%订单;
    • 结尾:需要研发3人日,预计ROI=8。

三、最缺的不是增长黑客,而是可持续的增长系统

Q:为什么很多增长玩法三个月就失效?
A:因为把“增长”当成了战役,而非基建。补贴一停,用户就散。

短期玩法 长期系统
裂变红包 会员积分体系+任务引擎
信息流买量 内容SEO+品牌关键词护城河
限时秒杀 动态定价算法+库存预测模型

落地步骤
1. 把增长目标拆成“北极星指标+伴随指标”;
2. 用RICE模型给所有idea打分,砍掉低分项目;
3. 每月复盘一次,把验证有效的玩法固化为自动化脚本。


四、最缺的不是高学历,而是高适应性的“π型人才”

Q:大厂裁员潮下,什么样的人最抗跌?
A:具备双深一横能力的π型人才:两项专业深度+一项横向迁移能力。

互联网行业缺少什么_如何填补人才缺口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  • 两项深度示例:前端技术+用户心理学;数据分析+行业Know-how。
  • 横向能力示例:把A行业的打法迁移到B行业,例如用电商的SKU思维做在线教育课程包。
  • 培养方法:每年给自己设一个“跨界OKR”,例如“用3个月研究连锁便利店的补货逻辑,并输出一篇万字报告”。

五、最缺的不是流程,而是让流程“长”在工具里的意识

Q:为什么SOP写了100页,执行还是走样?
A:因为流程与人是分离的。只有把流程嵌入工具,才能减少“人治”带来的偏差。

实战案例:某跨境电商公司把售后流程拆成12个节点,用Jira自动化:
- 用户提交工单→系统自动打标签“退货/换货/退款”;
- 根据标签触发不同审批流,财务、仓储、客服在同一面板协作;
- 平均处理时长从48小时降到11小时。


六、如何系统性地填补这些缺口?

1. 建立“内部人才市场”

允许员工每半年申请一次内部转岗,HR只负责撮合,不卡编制。字节跳动用这招把技术过剩的部门人力导流到新业务,半年内节省外包费用2000万。

2. 引入“外部教练制”

每季度请一位行业老兵做“飞行教练”,不是来授课,而是贴身跟项目。教练拥有“一票否决权”,专治团队惯性思维。

3. 把“学习能力”写进晋升标准

阿里最新职级体系里,P7升P8必须提交一份“跨界学习证明”:可以是拿到的新证书、也可以是内部技术分享的视频播放量>5000。

互联网行业缺少什么_如何填补人才缺口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写在最后:缺口即红利

当所有人都在卷流量、卷补贴时,谁能率先补齐上述六大缺口,谁就拿到了下一轮竞争的船票。互联网行业的“缺少”,本质上是组织能力升级的邀请函。与其焦虑裁员,不如把缺口当成镜子,照出自己下一步的成长路径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