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,互联网保险在中国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爆发。那一年,保费规模突破2200亿元,同比增长160%,成为金融科技领域最亮眼的赛道之一。本文用时间轴+场景拆解的方式,带你回到那个“风口”,看清它到底改变了什么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2015年互联网保险为什么突然火了?
答案藏在三个同步发生的变化里:
- 政策窗口期:7月《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》正式落地,首次明确线上销售边界,牌照审批提速。
- 用户迁移:智能手机普及率突破50%,微信月活超6亿,支付闭环形成,**“一键投保”**成为可能。
- 资本助推:全年融资事件67起,众安在线获摩根士丹利领投的9.34亿美元,刷新全球保险科技单笔纪录。
那一年到底诞生了哪些新模式?
场景险:把保单拆成“碎片”卖
退货运费险、航班延误险、手机碎屏险……这些今天习以为常的产品,在2015年都是第一次大规模出现。**众安在双十一当天卖出3.8亿单退运险**,相当于每秒承保4400单,验证了“小额、高频、海量”的可行性。
互助计划:0元加入的“保险实验”
水滴互助、壁虎互助等平台在2015年上线,用“一人患病、众人均摊”的口号吸引用户。**半年内会员数突破百万**,虽然后来被监管叫停,但为百万医疗险的爆发培养了用户心智。
比价平台:流量生意的第一次内卷
慧择、向日葵等网站通过SEO抢占“重疾险哪家好”等关键词,**获客成本从200元/人飙升至800元/人**,倒逼保险公司开始自建直营渠道。
传统保险公司如何应对冲击?
平安用“三招”打了个样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自建场景:平安好车主APP绑定车险理赔,用户出险可一键拍照定损,**将线下7天流程压缩到30分钟**。
- 反向定制:与小米合作推出“手机险”,根据用户碎屏概率动态定价,**比传统渠道便宜40%**。
- 生态补贴:买陆金所理财送免费账户险,用金融交叉销售摊平获客成本。
2015年的暗礁:哪些坑提前埋下了?
看似繁荣的背后,三个隐患在当年已现端倪:
- 风控滞后:某平台航延险被“羊毛党”薅走2000万元,暴露出**地理位置数据未校验**的漏洞。
- 产品同质化:43家新公司扎堆卖“1元保10万”的癌症险,**赔付率半年内从65%飙升至120%**。
- 渠道绑架:支付宝占据80%线上份额,**保险公司被迫接受30%手续费**,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。
今天回头看,2015年留下了什么遗产?
三个底层逻辑至今仍在延续:
- 用户教育完成:当年买碎屏险的年轻人,如今成了百万医疗险的主力客群。
- 技术路径验证:OCR识别、人脸识别等投保技术,在2015年的航延险场景中首次跑通。
- 监管框架雏形**:《暂行办法》的“备案制+负面清单”模式,成为后续所有金融科技监管的参考模板。
一个老用户的真实记忆
“2015年我在微信买了第一份互联网保险——**1分钱抢的30万元航空意外险**。当时只觉得便宜,现在才意识到,那个‘1分钱’让我第一次把身份证、银行卡、手机号授权给了微信。后来我能接受余额宝、微粒贷,都源于这次‘无感’的投保体验。”
尾声:风起于青萍之末
2015年的互联网保险,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预演:政策、技术、用户、资本在同一时间完成卡位。它没解决所有问题,但把“保险可以在线上完成”这件事,变成了十几亿人的共同认知。这个认知,比任何爆款产品都更珍贵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