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站上线后,最焦虑的往往不是流量,而是“搜索引擎到底什么时候来爬我”。下面用问答式结构,把常见困惑拆解成可落地的操作清单。

一、搜索引擎到底怎样发现新站?
主动提交+被动抓取,两者缺一不可。
- 主动:在百度搜索资源平台、Google Search Console里手动提交URL,并配置sitemap.xml。
- 被动:在高权重平台(知乎专栏、简书、GitHub)留下可追踪的纯文本链接,引导蜘蛛。
自问:只提交sitemap就够了吗?
答:不够。sitemap只是“指路牌”,没有外链支撑,蜘蛛依旧可能“路过不进门”。
二、为什么提交了还是迟迟不收录?
1. 域名历史不干净
买老域名做新站前,务必用site:domain.com、archive.org查是否被K过或做过灰色内容。一旦被搜索引擎打上“不信任”标签,恢复期至少三个月。
2. Robots.txt写错一句话
常见错误:
Disallow: /
整站屏蔽,蜘蛛当然进不来。上线前用百度搜索资源平台的robots检测工具跑一次。

3. 首页全是JS渲染
蜘蛛对JS的解析能力有限,首屏关键内容如果依赖React/Vue客户端渲染,等于把大门上了锁。解决思路:
- 用SSR或预渲染,保证HTML源码里能看到核心文本。
- 把重要链接写成标准<a href>,而非onclick跳转。
三、内容质量如何量化?
“原创”不等于“优质”。搜索引擎判断维度更细:
- 信息增益:同样讲“如何煮咖啡”,你是否补充了水温曲线、豆种对比表?
- 需求覆盖率:用户搜“咖啡机推荐”,除了型号,还关心售后、噪音、耗材成本,你是否一次说全?
- 阅读体验:段落长度控制在5行以内,关键步骤用加粗或列表突出。
自问:复制粘贴再洗稿行不行?
答:短期可能收录,长期会被算法识别为“低质拼接”,导致整站降权。
四、技术细节:速度、结构、信令
1. 速度
核心指标:LCP<2.5秒、FID<100毫秒。实测工具:PageSpeed Insights + 站长工具“抓取诊断”。
优化清单:

- 图片用WebP,宽度自适应。
- CSS/JS合并+HTTP/2推送。
- 服务器开启Brotli压缩。
2. 结构
URL层级保持三层以内,面包屑+相关文章模块帮助蜘蛛横向抓取。
3. 信令
Schema.org结构化数据标记产品、文章、FAQ,让搜索结果出现富媒体摘要,提升点击率。
五、外链策略:质>量>速
新站切忌一次性买几十条论坛签名链,容易被识别为“链接农场”。可执行路径:
- 先做三条高权重友链:行业门户、高校博客、政府协会子站。
- 每周投稿一篇深度案例到垂直媒体,文中自然带品牌词链接。
- 把数据报告做成PDF上传SlideShare、ResearchGate,留dofollow链接。
自问:nofollow外链有没有用?
答:对排名直接权重为0,但可以带来真实点击与品牌曝光,属于“间接助力”。
六、监控与迭代:用数据说话
建立一张收录进度表:
| 日期 | 提交URL数 | 已收录数 | 索引率 | 异常备注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第1周 | 50 | 3 | 6% | robots误封 |
| 第2周 | 50 | 18 | 36% | 修复后回升 |
每周对比:
- 抓取频次是否上升(Search Console“抓取统计”)。
- 新发布文章是否在24小时内收录。
- 关键词排名是否进入前50名。
若连续两周无增长,回到“内容增益”与“外链质量”两个维度重新排查。
七、常见误区快问快答
Q:每天更新10篇短文,收录会更快吗?
A:频率≠质量。搜索引擎更看重主题深度,一天一篇3000字长文胜过十篇200字水文。
Q:用蜘蛛池、秒收工具靠谱吗?
A:短期可能看到URL被“假收录”,但搜索结果显示“该页面无法正常访问”,最终会被清理并降权。
Q:HTTPS是必须的吗?
A:Chrome已把HTTP标记为“不安全”,百度也把HTTPS列为正面因素,没有理由不启用。
把以上动作拆成30天执行表,每天只聚焦一个小点,收录率自然从个位数爬到90%以上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