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保险合规开展业务的关键在于:持牌经营、信息披露、数据安全、销售可回溯、消费者保护五大维度。

一、监管框架:谁在管?管什么?
互联网保险并非“无人区”,而是多部门协同监管的高密度地带。
- 银保监会:负责牌照审批、产品备案、偿付能力监管。
- 央行:对支付通道、反洗钱、征信接口进行穿透式管理。
- 网信办:对个人信息出境、算法推荐、数据跨境传输设立红线。
- 市场监管总局:对虚假宣传、价格欺诈、捆绑销售进行行政处罚。
自问自答:中小平台没有保险牌照能否先上线“比价”功能?
答:不可以。只要涉及“投保入口”或“代收保费”,即构成保险中介行为,必须持有《保险中介许可证》。
二、牌照类型:一张图看懂准入门槛
| 牌照类别 | 审批层级 | 注册资本 | 核心限制 |
|---|---|---|---|
| 全国性保险经纪 | 银保监会 | 5000万元 | 可全国展业,需实缴 |
| 区域性代理 | 地方银保监局 | 200万元 | 仅限注册地所在省份 |
| 互联网保险公司 | 国务院 | 10亿元 | 不设分支机构,全程线上 |
亮点:2024年起,区域性代理可通过“互联网+”方式跨省销售车险,但需向两地监管局双重备案。
三、产品备案:从条款到费率的“双通道”
互联网专属产品必须走“快速备案”通道,周期从90天压缩至20个工作日。
- 条款文本需同步上传“可读版”与“结构化版”,方便监管AI抓取关键词。
- 费率浮动区间不得超过基准费率的±30%,且需在页面显著位置展示“费率表”。
- 健康告知问卷不得出现“概括性条款”,例如“是否患有其他疾病”。
自问自答:能否用“动态定价”吸引年轻客群?
答:目前仅允许在车险、航意险等标准化场景使用UBI(Usage-Based Insurance)模型,且需提前报备精算假设。

四、数据合规:GDPR与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叠加效应
互联网保险是数据密集型行业,任何一次点击都可能触发合规义务。
- 最小必要原则:收集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前,需弹窗说明“与保险风险评估直接相关”。
- 敏感个人信息:健康数据、人脸视频需获得“单独同意”,并支持一键撤回。
- 跨境传输:服务器部署在阿里云新加坡节点,必须通过网信办安全评估。
亮点:2024年7月起,所有APP需在隐私政策中披露“第三方SDK清单”,包括友盟、神策等埋点工具的数据流向。
五、销售可回溯:每一帧都不能丢
监管要求“全流程留痕”,技术实现上需满足:
- 录屏+音频双通道同步,分辨率不低于720P。
- 关键节点(健康告知、免责条款、支付确认)需弹出“强制阅读10秒”提示。
- 数据保存期限:自保险合同终止之日起不少于10年。
自问自答:微信小程序能否豁免录屏?
答:不能。小程序属于“自营网络渠道”,同样需要部署SDK或调用微信开放能力实现录屏。
六、消费者保护:投诉率挂钩偿付能力评级
监管正在建立“投诉—处罚—资本补充”的联动机制。

- 季度投诉率>1‰的公司,需提交专项整改报告。
- 同一产品年度累计退保率>50%,将触发“红黄牌”预警。
- 互联网保险纠纷优先适用“举证责任倒置”,平台需自证无过错。
亮点:2025年起,头部平台需设立“首席消费者权益官”,直接向董事会汇报。
七、最新动向:2024下半年值得关注的三大变化
1. 车险“二次综改”:自主定价系数区间放宽至0.5-1.5,UBI数据可直接作为定价因子。
2. 互联网寿险专属条款:取消“90天等待期”限制,允许带病体投保,但需接入医保数据交叉验证。
3. AI客服合规指引:机器人话术需通过“双录抽检”,禁止使用“保证续保”“稳赚不赔”等误导性词汇。
八、实战清单:上线前48小时自查表
- 核对《保险中介许可证》经营范围是否包含“互联网保险业务”。
- 在官网底部添加“互联网保险信息披露专栏”,链接跳转至银保监会备案页。
- 确认服务器日志保存180天以上,且支持监管远程调取。
- 测试退保流程:从点击“退保”到资金原路返回,全程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。
- 法务部出具《个人信息影响评估报告》,并在内部OA留档。
互联网保险政策环境像一张不断收紧的网,只有提前把每一个节点扣牢,才能在流量红利消失后依然活得体面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