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到底给餐饮业带来了哪些“痛”?
过去开一家餐馆,只要味道好、地段佳,就能活得滋润。如今,**流量被平台垄断、评价被算法左右、利润被抽成蚕食**,三大痛点几乎成了行业共识。很多老板感叹:“线下客流腰斩,线上订单看似热闹,月底一算账却更薄。”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外卖平台抽成高怎么办?三步拆解成本结构
1. 先算清“隐形费用”到底有多少
平台公布的抽成通常写“18%~22%”,但**配送费、活动补贴、竞价排名**层层叠加后,实际费率可达30%以上。建议用Excel列出:
- 基础扣点
- 配送服务费
- 满减活动分摊
- 新店加权流量费
把每一项占比标红,**超过25%的订单直接暂停推广**,先保利润。
2. 用“私域+错峰”降低对平台的依赖
问自己:顾客点过三次后,还认识我吗?
答案往往是否定的。破解方法:
- 随餐放二维码卡片,扫码进群立减5元,把一次性流量变成可反复触达的社群。
- 设置“错峰优惠”,工作日下午2~5点下单打8折,既消化闲置产能,又避开平台高峰竞价。
- 小程序自营外卖,用第三方SaaS工具每月只需几百元,抽成0%,还能沉淀会员数据。
3. 把高抽成订单“变废为宝”
平台订单虽然利润薄,但**评价权重高**。可以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在包装里放“五星好评返3元券”,券只能线下堂食使用,把线上流量导回门店。
- 针对高客单价菜品做“平台专供”,用高毛利品对冲抽成。
堂食被外卖挤压,线下体验如何翻盘?
场景差异化:让顾客愿意多走500米
外卖解决“快”,堂食就要解决“爽”。**把厨房变成秀场**,例如:
- 明档现烤,香味飘到街对面;
- 设置“DIY调味台”,顾客自己打酱料,拍照发圈自带传播;
- 每月举办一次“盲盒菜品日”,到店才能解锁隐藏菜单。
数据化选址:别被“人流量”骗
传统选址看人流,现在要看**热力图+外卖密度**。用百度地图慧眼或美团选址工具,对比:
- 工作日中午写字楼订单量
- 周末晚高峰住宅区订单量
- 三公里内同品类门店存活周期
如果数据显示“高外卖低堂食”,果断缩小门店面积,把租金省下来做线上推广。
短视频时代,餐饮品牌如何低成本出圈?
老板亲自下场,比请网红更管用
用户越来越反感“摆拍”,**真实反而稀缺**。可以拍:
- 凌晨三点进货的菜市场砍价实录;
- 厨师炸废一锅酥肉的翻车现场;
- 老顾客十年不变的“隐藏吃法”。
记住三要素:**15秒、字幕大、情绪强**,抖音本地流量会主动推送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把“差评”变剧本
遇到恶意差评,别急着删。可以:
- 公开回复“欢迎再来,我们重做”,并直播后厨整改;
- 把顾客请回店里,拍成“和解视频”,评论区反而涨粉。
**一次危机=一次免费广告**,前提是态度真诚。
未来三年,餐饮业还有哪些隐藏机会?
预制菜B端市场
外卖店对“快”的需求催生预制菜爆发,但**小B端(社区店、夜宵档)仍被忽视**。可以:
- 研发“3分钟出餐”酱料包,按箱批发给烧烤摊;
- 提供“品牌联名”包装,让小店挂你的招牌,你收供应链差价。
老年餐蓝海
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.6亿,**社区养老食堂缺口巨大**。政策补贴+低租金+稳定客群,测试模型:
- 与街道合作,承包闲置空间;
- 菜品少油少盐,定价15元以内;
- 用“子女线上充值、老人线下刷脸”模式,解决支付痛点。
最后写给餐饮人的三句话
别把平台当敌人,当渠道;别把自己当厨师,当流量运营者;别把顾客当数据,当邻居。互联网只是放大镜,把原本就存在的问题放大,也把原本就优秀的细节放大。谁先适应规则,谁就能在下一轮洗牌中活下来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