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能源互联网产品规划到底该从哪里下手?
先问自己:产品要解决的核心痛点是“降本”还是“增效”?能源互联网产品规划的第一步是精准锁定场景,而不是盲目堆叠功能。把场景拆成三层:

- 物理层:分布式光伏、储能、充电桩、微电网
- 数据层:实时负荷、气象、电价、碳排
- 交易层:点对点售电、绿证、需求响应
二、如何构建可落地的技术架构?
再问:技术栈是“云优先”还是“边优先”?能源互联网的技术架构必须兼顾实时性与经济性。
1. 云-边-端协同模型
云端做长周期优化(日前调度、碳排核算),边缘侧做毫秒级控制(电压调节、孤岛检测),终端侧做数据采集与执行。
2. 数据治理三板斧
- 统一时标:所有设备时间戳误差<100ms
- 多源校验:电表+传感器+SCADA交叉验证
- 隐私计算:联邦学习实现“数据不动模型动”
三、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有哪些?
继续问:盈利是“赚价差”还是“赚服务费”?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本质是价值再分配。
1. 资产轻量化模式
平台不持有硬件,只做连接与撮合。典型案例:某园区运营商把屋顶光伏、储能、充电桩打包成“虚拟电厂”,向电网提供调频服务,收益分成比例3:7。
2. 能源即服务(EaaS)
用户按“千瓦时”或“舒适度”付费,平台承担设备投资与运维。合同能源管理(EMC)的升级版,IRR从8%提升到15%的关键在于叠加碳交易收益。

3. 数据增值模式
把负荷曲线、设备状态加工成金融衍生品:保险公司根据用电稳定性设计“停电险”,银行根据光伏发电量发放“绿电贷”。
四、如何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?
再问:最小闭环需要多少用户?用“3×3×3”原则快速试错:
- 3类用户:高耗能工厂、商业综合体、居民社区
- 3个指标:度电成本下降≥5%、用户侧收益提升≥10%、平台毛利率≥20%
- 3个月周期:从签约到首笔分润到账
五、政策与合规的暗礁在哪里?
最后问:哪些红线不能碰?能源互联网产品必须同时满足电力交易、数据安全、碳排核算三类合规。
1. 电力交易合规
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省份需取得售电牌照,否则只能做“隔墙售电”的二级代理。
2. 数据安全合规
负荷数据属于“重要数据”,跨境传输需通过国家网信办安全评估。

3. 碳排核算合规
碳足迹追踪必须接入全国碳市场MRV体系,第三方核查费用约占项目成本3%。
六、未来三年的演进路线
自问:下一个爆发点是“车网互动”还是“氢电耦合”?能源互联网产品规划需要预留技术冗余。
2024-2025:V2G商业化元年
充电桩运营商通过动态电价+聚合调度,单桩年增收3000元。
2026-2027:氢储能微电网
在风光资源富集区,电解槽+燃料电池替代锂电储能,度电成本降至0.45元。
2028以后:AI电力交易员
基于强化学习的自主报价代理,可处理百万级节点的实时交易撮合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