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医疗到底把钱花在了哪里?
很多创业者以为线上看病就是“搭个App+请几个医生”,结果第一年就把预算烧光。真实账本里,**合规、技术、人力、流量**四项支出占比超过八成。把每一笔拆开,才能找到压缩空间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合规支出:看似隐形,实则最烧钱
- **三级等保测评**:一次报价区间30-80万,且每三年要复测。
- **互联网医院牌照**:若自建实体医疗机构,场地、设备、人员至少再投入300万。
- **数据跨境传输评估**:若涉及海外股东或CDN节点,单项审计费20万起。
有人问:能不能先上线再补证?答案是否定的,**应用商店与支付通道都会强制核验资质**,无证直接下架。
技术成本:服务器不是唯一大头
自建VS云托管,差距有多大?
| 项目 | 自建机房(100万注册用户) | 公有云(同等规模) |
|---|---|---|
| 一次性硬件 | 150万 | 0 |
| 年运维人力 | 4人×25万=100万 | 托管费24万 |
| 突发扩容 | 需额外采购,周期2周 | 分钟级弹性,按量付费 |
结论:**轻资产模式至少节省60%前期投入**,但高并发科室(如在线心电)仍需预留专属GPU实例。
人力结构:医生薪酬之外的隐藏账单
除了全职医生,还有三类岗位常被低估:
- **医学编辑**:每天把临床指南拆成通俗文案,月薪1.5-2.5万。
- **客服药师**:夜间值班解答用药问题,三班倒需6人,年成本50万。
- **合规专员**:对接卫健委飞检,一旦出错罚款可达营收5%,该岗位年薪30万却极难招人。
如何优化?**把标准化咨询交给AI辅诊系统**,人工只处理异常病例,可砍掉30%人力。
流量采购:为什么获客成本越来越高?
2023年主流渠道CPC(单次点击)价格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搜索引擎品牌词:45-120元
- 短视频信息流:80-200元
- 健康社群KOL:粉丝报价已涨到0.8-1.2元/人
降低技巧:
- **沉淀私域**:把首诊用户导入企业微信,复诊率可提升2.3倍,边际成本趋近于零。
- **医保支付接入**:用户使用医保线上结算,支付意愿提升40%,自然流量随之增加。
供应链:药品配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陷阱
自建冷链车队?单辆改装车投入18万,还要配备双证司机。更轻的方案是**与区域龙头连锁药房做库存共享**,平台只负责电子处方分单,履约由药房完成,**每单节省3-5元配送费**。
财务杠杆:如何用政策补贴抵消成本?
多数人不知道,以下三类补贴可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:
- 数字经济专项:按研发投入20%返还,上限500万。
- 科技创新券:可抵扣第三方测试、云服务费,每年申领额度30万。
- 远程诊疗试点补贴:每有效问诊补贴8-12元,需接入省级监管平台。
申请关键:**提前把病历结构化数据上传至卫健委前置机**,否则无法纳入补贴统计。
实战案例:某中型互联网医院一年省下400万的操作清单
- 把CT影像AI辅助诊断从本地GPU集群迁到云端竞价实例,**运算成本下降58%**。
- 客服中心迁往三线城市,同等工作量人力成本降低35%,并通过**RPA机器人**自动回填电子病历。
- 与保险公司共建“慢病管理包”,**将获客成本转嫁给保险渠道**,平台只提供技术接口。
- 使用**区块链处方可追溯系统**通过药监局审查,提前半年拿到线上医保结算资质,**比同行早一个季度享受医保增量**。
未来三年,哪些成本还会继续上涨?
行业共识是:**数据安全、私域运营人才、罕见病药物冷链**三项支出年增幅可能超过20%。提前布局多云灾备、自建内容中台、与专业冷链公司签长期协议,可以把涨幅控制在10%以内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型从来不是“省出来”,而是**在合规框架内用技术重构成本结构**。把每一分钱花在可复用的能力上,才是长期降低经营成本的唯一路径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