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全球能源互联网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.3万亿美元,中国占比约28%,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产业规模到底怎么算?
能源互联网不是单一行业,而是“能源+信息+交通”三大系统的跨界融合。核算口径通常包括:
- 硬件层:智能电表、储能系统、特高压设备、充电桩
- 软件层:能源管理平台、虚拟电厂调度系统、区块链结算
- 服务层:绿电交易、需求侧响应、碳资产管理
为什么2024年突然加速?
政策杠杆:双碳目标倒计时
距离2030碳达峰仅剩六年,各地政府把“能源互联网示范区”写进考核指标,直接带动投资。以长三角为例,江苏要求2024年新建园区80%接入区域能源管理平台。
技术拐点:储能成本跌破临界点
磷酸铁锂储能系统价格从2020年的1.8元/Wh降至2024年的0.65元/Wh,光储充一体化项目IRR由6%跃升至12%,民间资本开始批量涌入。
区域版图:谁在领跑?
| 区域 | 2024年投资强度(亿元) | 核心场景 |
|---|---|---|
| 京津冀 | 1200 | 城市级虚拟电厂 |
| 粤港澳 | 950 | 海上风电制氢 |
| 成渝 | 780 | 重卡换电走廊 |
值得注意的是,县域级微电网成为新战场,山东诸城一个县级市就聚集了17家储能集成商。
产业链价值分布
上游:功率半导体(占成本18%) 中游:储能系统(占成本35%) 下游:运营服务(毛利率高达45%)
2024年最赚钱的不是卖设备,而是“能源运营权”。深圳某企业通过托管商业楼宇空调负荷,三年赚回设备投资2.7倍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户最关心的问题
Q:中小企业如何分一杯羹?
不必自建重资产,可切入三大轻资产赛道:
- 做SaaS化的碳足迹追踪工具,按度电收0.01元服务费
- 承包园区需求侧响应代理,每削减1kW负荷获利18元
- 开发户用光伏聚合交易,赚取电价差5%-8%
Q:投资回收期多久?
分场景看:
- 工商业储能:4.2年(利用峰谷价差+需量电费)
- 充电站光储系统:3.8年(叠加充电服务费)
- 农村微电网:6.5年(依赖政府补贴+生态收益)
未来三年变量
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电力现货市场。广东2024年试运行现货交易后,储能套利空间单日波动高达300%,既可能缩短回收期至两年,也可能因价差归零导致项目亏损。
另一个暗线是车网互动(V2G)。当电动车保有量突破3000万辆,其分布式储能潜力相当于30个三峡电站,将彻底改写产业规模测算模型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