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移动互联网的“黄金十年”是否已走到尽头?用户增长还能持续多久?答案是:总量红利见顶,但结构性机会仍在,未来五年仍有约亿级新增空间,主要来自银发、下沉与IoT场景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一、现状扫描:存量时代的三大信号
- 设备渗透率逼近天花板:工信部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1.2亿,占人口比例79.8%,新增用户年增速降至1.2%。
- 人均时长进入平台期:QuestMobile报告指出,2023年月人均使用时长为159.8小时,环比仅增长0.3%,用户注意力已被充分瓜分。
- 流量成本持续攀升:头部平台获客成本五年翻三倍,电商行业平均CAC突破300元,倒逼企业从“买量”转向“留量”。
二、未来五年新增量来自哪里?
1. 银发经济:2.8亿“触网”老人的蓝海
50岁以上网民占比从2018年的12%升至2023年的26%,但日均使用时长仅为年轻人的55%,支付、健康、内容三大赛道仍处早期:
- 支付: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不足40%,适老化改造空间巨大。
- 健康:智能手环、血压计等IoT设备在银发群体渗透率不足15%。
- 内容:短视频平台“大字版”功能使用率仅28%,语音交互需求强烈。
2. 下沉市场:三线以下城市的“慢变量”
下沉市场网民规模已超6亿,但每百人智能手机保有量比一二线城市低22台,增量逻辑在于:
- 换机周期:下沉用户平均换机周期为36个月,比城市用户长8个月,2024-2026年将迎集中换机潮。
- 场景渗透:社区团购、本地生活等服务在下沉市场渗透率不足30%,美团优选2023年县域订单量同比增长170%。
3. IoT融合:从“手机”到“万物”的迁移
中国IoT设备连接数2023年达18.4亿,但移动应用与IoT场景的联动率不足20%,三大突破口:
- 车载场景: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1600万辆,车机应用日活增速超200%。
- 智能家居:智能音箱、扫地机器人等设备与手机App的跨屏协同需求激增。
- 可穿戴设备:健康数据与保险、医疗服务打通,催生订阅制商业模式。
三、企业如何应对“存量+增量”并存的新周期?
策略一:从“流量运营”到“人群深耕”
以银发群体为例,某头部保险App通过“语音客服+大字体”改造,60岁以上用户保单转化率提升3.7倍;某短视频平台上线“长辈模式”后,银发用户日均停留时长增加42分钟。
策略二:技术降本,AI重构增长模型
- 智能投放:阿里妈妈“万相台”通过AI动态出价,使下沉市场获客成本降低28%。
- 内容生成:某电商SaaS接入AIGC后,商品详情页制作效率提升10倍,长尾品类转化率提高15%。
策略三:场景延伸,打造“超级连接”
典型案例:某本地生活平台与智能冰箱厂商合作,用户可通过冰箱屏幕直接下单生鲜,订单量占该城市老年用户GMV的19%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四、政策与技术变量:不可忽视的X因素
- 数据安全: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实施后,企业合规成本增加20%-30%,但隐私计算技术可让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,为精准营销提供新解法。
- 5G-A与卫星互联网:2025年5G-A商用后,下行速率将提升至10Gbps,云游戏、XR应用或在下沉市场爆发;华为“星闪”技术有望解决IoT设备连接稳定性痛点。
五、终极追问:用户增长的终点是什么?
当人口红利消失,企业必须回答:如何让用户“用得更多”而非“用得更多次”?
- 价值深度:从工具到生态,如微信通过小程序渗透政务、医疗等刚需场景,用户日均打开次数从2018年的9次增至2023年的14次。
- 生命周期:某母婴App通过“怀孕-育儿-早教”全周期服务,用户留存周期从12个月延长至36个月。
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下一幕,不再是“跑马圈地”,而是“精耕细作”——谁能把银发群体的每一次点击转化为信任,谁能把下沉市场的一次换机升级为生态绑定,谁就能在存量时代找到增量密码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