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互联网企业竞争格局_如何突围

新网编辑 17 0

工业互联网赛道已经从“概念验证”进入“贴身肉搏”,头部平台、垂直龙头、跨界巨头三股势力犬牙交错。面对资本收紧、客户预算缩减、技术同质化三大压力,**“谁能活下来并且活得更好”**成为所有从业者必须回答的问题。

工业互联网企业竞争格局_如何突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一、竞争格局到底长什么样?

1.1 三大阵营画像

  • 平台型巨头:树根互联、海尔卡奥斯、航天云网,**以“操作系统”自居**,强调跨行业通用底座。
  • 垂直龙头:宝信软件、东方国信、用友精智,**深耕钢铁、化工、离散制造**,用行业Know-how筑墙。
  • 跨界掠食者:华为、阿里、腾讯,**携云、AI、5G优势**切入,用生态补贴换市场。

1.2 竞争焦点迁移路径

2020年以前拼PPT故事;2021-2022年拼标杆案例数量;2023年开始拼可复制的商业模型。客户关注点也从“有没有”变成“贵不贵、快不快、稳不稳”。


二、价格战为何愈演愈烈?

2.1 成本结构倒挂

一套中等规模的MES+IIoT方案,**实施成本占合同额的55%-60%**,而传统软件仅30%-35%。人力密集导致毛利率普遍低于40%,**不降价就拿不到单**。

2.2 订阅制尚未跑通

客户更愿意“一次性买断+维保”,SaaS年费模式接受度不足三成。**现金流紧张逼迫厂商低价抢项目**,形成恶性循环。

2.3 资本倒逼

2023年工业互联网领域融资事件同比下降42%,**估值锚从PS回到PE**。为了报表好看,企业只能牺牲利润换营收规模。


三、技术同质化如何破局?

3.1 把“功能”变“工艺包”

与其宣传支持“200+工业协议”,不如针对热处理炉的能耗优化算法,把参数、阈值、补偿逻辑封装成可下载的工艺包。**客户为结果买单,不为技术名词买单**。

工业互联网企业竞争格局_如何突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3.2 边缘智能的差异化切口

ARM+RTOS的低成本硬件上跑通轻量级AI模型,**延迟<50ms**,解决“数据上云后怕泄密”的痛点。某汽车零部件厂实测后,**质检误报率从8%降到1.5%**。

3.3 开源闭源混合策略

核心算法闭源保利润,边缘网关代码开源换社区贡献。**既防抄袭又降低生态门槛**,参考Kepware的驱动生态打法。


四、客户决策链如何穿透?

4.1 识别“三顶帽子”

厂长关心产能利用率,信息部关心系统稳定性,集团CFO关心投资回收期。同一份方案需要三页ROI测算表对应不同KPI。

4.2 用“小闭环”撬动预算

先接一条产线的一个痛点(如刀具寿命预测),**三个月内节省成本≥项目费用**,再滚动复制到全厂。某刀具厂商通过此模式,**单客户ARR从80万涨到400万**。

4.3 绑定设备商渠道

发那科、西门子等OEM签订联合解决方案,**利用其存量装机量做渗透**。客户更愿意相信“设备原厂认证”的工业互联网方案。

工业互联网企业竞争格局_如何突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五、未来三年生死线在哪?

5.1 数据主权争夺

欧盟《数据法案》2025年生效,**要求设备数据可移植**。国内大概率跟进,**提前布局“数据脱敏+联邦学习”**的企业将获得合规红利。

5.2 软硬一体毛利率

纯软件毛利再高也扛不住价格战,**自研边缘控制器+工业平板**的组合能把整体毛利拉回50%以上。研华科技2023年财报显示,**硬件收入占比提升至62%,净利润反增18%**。

5.3 海外产能备份需求

受地缘政治影响,**东南亚建厂的中国企业需要与国内一致的工业互联网标准**。谁能提供“国内一套、海外一套”的镜像部署,谁就能吃到这波外溢需求。


六、自问自答:中小厂商还有机会吗?

问:没有资本加持的中小厂商如何错位竞争?
答:聚焦“超级细分场景”。例如只做锂电池干燥房的露点控制算法,单点做到极致后,再通过API接入大平台。某深圳创业公司凭此切入宁德时代供应链,**估值两年翻20倍**。

问:怎样判断一个细分场景值得All in?
答:用“三量法则”:设备存量>1万台、单台年损耗成本>5万元、现有方案效果<60%。同时满足三条即可重度投入。


工业互联网的终局不是“赢者通吃”,而是“剩者为王”。在需求碎片化、技术迭代快、政策不确定的三重夹缝中,**谁能把成本降到极致、把场景打穿打透、把数据主权握在手里**,谁就能在下一轮洗牌时留在牌桌上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