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互联网汽车到底是什么?
互联网汽车并非简单地把中控屏做大,而是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、云端服务、用户数据、生态应用全部打通,形成“硬件+软件+服务”的闭环。传统车企把它看作“带轮子的智能终端”,科技公司则把它视为“移动的数据入口”。

二、当前竞争版图:谁在领跑?
1. 造车新势力:以用户运营换时间
- 蔚来:换电网络+高端社群,锁定高净值人群。
- 小鹏:全栈自研智驾,城市NGP率先落地广州。
- 理想:增程路线解决里程焦虑,家庭场景定义清晰。
2. 传统车企:大象转身,速度超预期
- 比亚迪:垂直整合电池、电机、电控,成本优势碾压同级。
- 吉利:SEA浩瀚架构开放给沃尔沃、极星、smart,规模效应显现。
- 广汽埃安:混改+员工持股,把国企决策效率拉到民企水平。
3. 科技公司:不做整车,做“灵魂”
- 华为:HI模式+智选模式双线并行,问界M7单月交付破万。
- 百度:Apollo Robotaxi落地武汉,L4降维做L2++。
- 小米:三年磨一剑,2024量产车SU7直接对标Model 3。
三、核心战场:技术、生态、数据
技术:从马力到算力
过去比发动机功率,现在比Orin-X芯片数量、激光雷达线数、大模型参数量。小鹏G9用两颗激光雷达+508TOPS算力,把城区智驾体验拉到新高度。
生态:谁能把App装进车里?
蔚来NIO House卖咖啡、卖周边,月活用户50%以上会逛商城;理想L系列把“冰箱彩电大沙发”做成标配,家庭用户直接“躺平”。
数据:每公里都在“挖矿”
一辆智能汽车每天产生4TB数据,涵盖驾驶习惯、路线偏好、座舱交互。谁能把数据变成订阅服务,谁就能在售后市场再赚一次钱。
四、用户最关心的三个疑问
疑问1:新势力会不会被传统车企反超?
不会完全反超,但差距在缩小。传统车企手握产能、供应链、渠道三张王牌,一旦软件短板补齐,价格战将异常惨烈。2023年比亚迪秦PLUS DM-i把插混拉到10万元以内,直接打乱合资燃油节奏。
疑问2:华为、小米做汽车,是搅局还是颠覆?
华为用“不造车”策略降低车企戒心,通过鸿蒙座舱和ADS智驾渗透;小米则复制手机打法,用极致性价比+粉丝文化切入。两者路径不同,但目标一致:把汽车变成消费电子。

疑问3:未来五年谁会活下来?
活下来需要同时满足:
1. 年销量≥30万辆(摊销研发成本)
2. 软件毛利率≥20%(持续迭代能力)
3. 现金储备≥300亿(扛过价格战)
目前看,蔚来、小鹏、理想、比亚迪、特斯拉、吉利、广汽埃安大概率在牌桌上。
五、下一轮洗牌:2025年的三个变量
变量1:固态电池量产
宁德时代2025年量产半固态,能量密度突破300Wh/kg,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,彻底解决续航焦虑。
变量2:城市NOA免费化
小鹏已宣布2024年XNGP标配,华为ADS 2.0也跟进。智驾从“选配”变“标配”,软件付费模式被迫转型。
变量3:车企出海生死战
欧洲对中国电动车加税至38%,倒逼车企本地化建厂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、上汽泰国基地、蔚来欧洲换电网络,谁能先跑通供应链,谁就能吃下增量市场。
六、给消费者的选车建议
1. 2024年买车优先看800V高压平台,充电速度比续航数字更重要。
2. 智驾别迷信激光雷达,重点体验城区场景的接管频次。
3. 新势力服务溢价正在缩水,传统车企的终身质保开始跟进,比价时记得把全生命周期成本算进去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