监管框架:谁在管?管什么?
目前,互联网保险业务受到“一行两会”+地方金融监管局”的多头监管。
- 银保监会负责制定《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》及配套细则;
- 央行对支付环节、反洗钱进行穿透式管理;
- 网信办把控数据出境、个人信息保护;
- 地方金融监管局对持牌机构的属地经营进行日常巡查。
一句话:只要业务在线,就必须同时满足金融、网络、数据三重合规。

牌照门槛:没有这张证,线上卖保险就是违规
自问:没有保险牌照,能否通过小程序或公众号卖保险?
自答:绝对不行。《办法》第条明确:只有持牌保险公司、保险专业中介、银行兼业代理三类主体可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。未取得《保险中介许可证》或《保险兼业代理许可证》的平台,只能做信息展示,不能涉及投保、核保、理赔等核心环节。
违规后果:银保监会可责令停止业务、没收违法所得,并处违法所得倍以上罚款;构成犯罪的,移送公安机关。
产品红线:哪些险种不能上网?
并非所有险种都能“一键投保”。
禁止线上销售:
- 投资连结保险(投连险)
- 变额年金保险
- 万能险附加账户价值部分
限制线上销售:
- 健康告知复杂、需体检的高额重疾险,必须线下完成核保;
- 车险虽可线上投保,但批改、退保仍需保险公司系统对接监管平台。
信息披露:页面必须出现的“九要素”
银保监会要求,互联网保险销售页面必须在首屏显著位置一次性展示:
1. 保险产品名称及条款链接
2. 承保保险公司全称
3. 保险责任、免除责任
4. 犹豫期、退保损失
5. 保单利益演示(分红、万能需低中高三档)
6. 保费支付方式及周期
7. 理赔流程及客服电话
8. 个人信息收集、使用范围
9. 投诉渠道(12378热线+公司邮箱)
缺失任何一项,即视为“误导宣传”。
数据合规:个人信息如何“最小够用”?
自问:平台能否把用户健康数据共享给第三方做精准营销?
自答:不可以。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条规定,金融账户、医疗健康属于敏感个人信息,需取得单独同意,且不得用于与保险无关的场景。
实操要点:
- 用户点击“立即投保”前,必须弹出单独授权弹窗;
- 数据存储需在中国境内,跨境传输要通过网信办安全评估;
- 日志留存不少于五年,以备监管抽查。
营销话术:绝对禁止的“三句话”
监管现场检查中,以下话术直接触发罚单:
1. “保本高收益”——混淆保险与理财;
2. “首月元”——未说明后续保费;
3. “仅剩最后小时”——制造虚假紧迫感。
替代方案:用“现金价值演示表”替代收益承诺,用“限时优惠”替代倒计时,并注明“优惠期限以条款为准”。

售后闭环:理赔纠纷的“黄金小时”
银保监会要求,互联网保险必须建立7×24小时在线理赔通道。
关键动作:
- 收到完整理赔资料后,2个工作日内给出核定结果;
- 对拒赔案件,24小时内通过短信+邮件告知原因;
- 争议金额超过1万元的,必须提供调解、仲裁、诉讼三种解决路径。
地方试点:这些城市正在“先行先试”
2024年起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苏州四地开展互联网保险创新监管试点:
- 允许持牌机构试点“车险分”定价,使用驾驶行为数据;
- 开放“保险+养老社区”线上预约,但线下签约仍需双录;
- 探索跨境医疗保险直付,需向外汇局报备资金流。
违规案例:三张罚单看监管尺度
案例一:某头部平台无证代销
2023年12月,因未取得保险中介许可证,通过短视频挂车销售意外险,被罚没万元。
案例二:某科技公司夸大收益
在公众号推文使用“年化5.8%”字样,实际为万能险低档演示,被罚款50万元。
案例三:某保险公司数据泄露
因系统漏洞导致3万条用户健康数据泄露,被银保监会+网信办双罚,合计120万元。
未来趋势:三件事必须提前布局
1. 算法备案:2025年起,使用AI推荐保险产品的平台,需向银保监会提交算法说明;
2. 绿色保险:碳排放数据将纳入车险定价,平台需对接生态环境部数据库;
3. 数字人民币:试点城市保费支付将优先使用数币,需改造支付接口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