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自建互联网出口?
自建互联网出口,指的是企业或机构不依赖运营商提供的统一出口,而是独立向基础电信运营商申请BGP带宽或静态带宽,自行建设路由、防火墙、负载均衡等网络设备,形成一条或多条直连公网的链路。与共享出口相比,自建出口拥有独立IP地址段、独立AS号、独立带宽保障,在稳定性、可控性、安全性上具备明显优势。

为什么有人需要多条自建出口?
单条链路一旦中断,业务将瞬间“失联”。多条自建出口的核心价值在于冗余与容灾。 自问:到底几条才够用? 自答:关键看业务对“可用性”的量化指标——SLA。 • 金融级:≥99.99%,通常三条以上,含不同运营商、不同物理路由。 • 电商级:≥99.9%,双线双出口即可满足。 • 普通企业:≥99.5%,单线+4G/5G应急也能凑合。
自建出口数量的决定因素
1. 业务峰值带宽
先把峰值流量测准。假设峰值是2 Gbps,按70%安全阈值计算,每条链路至少预留30%余量,那么单条3 Gbps即可;若需要N+1冗余,就得上两条3 Gbps。
2. 运营商多样性
同一家运营商的两条光纤,往往在同一管道内,挖断一次就“团灭”。跨运营商、跨路由沟、跨机房才是真正的物理隔离。
3. 预算与ROI
BGP带宽单价约为静态带宽的1.5~2倍。每增加一条出口,就要叠加防火墙、IPS、DPI、链路负载均衡等License费用。预算有限时,先满足“运营商级冗余”,再考虑“设备级冗余”。
4. 合规与备案
中国大陆对跨地区IDC/ISP证有严格要求。自建出口数量越多,需要提交的IP地址用途说明、网络安全测评报告越复杂。提前把法务流程跑通,避免“带宽到位,备案卡壳”。

如何计算最小合理数量?
用公式说话: 最小出口数 = CEILING(峰值带宽 ÷ 单链路可用带宽 ÷ 目标冗余系数) 举例: • 峰值带宽:4 Gbps • 单链路可用:3 Gbps(含30%余量) • 目标冗余:N+1 计算:CEILING(4 ÷ 3 ÷ 0.7)=2 结论:至少两条3 Gbps。
常见架构模式对比
模式A:主备热备 • 出口1承载100%流量,出口2实时同步,毫秒级切换。 • 优点:实现简单,设备License低。 • 缺点:带宽利用率≤50%。
模式B:双活负载 • 两条出口同时跑流量,基于ECMP或DNS权重。 • 优点:带宽利用率接近100%,延迟均衡。 • 缺点:对Session保持、SSL卸载要求高。
模式C:多活+Anycast • 三条以上出口,不同城市广播同一IP段。 • 优点:区域级容灾,用户就近接入。 • 缺点:需要自有AS号、BGP社区策略复杂。
落地步骤清单
- 流量基线测绘:连续30天抓NetFlow/sFlow,识别峰值与突发。
- 运营商谈判:拿到至少两家不同骨干的报价,锁定路由走向。
- 设备选型:防火墙≥2台做HA,负载均衡支持BGP LLB。
- IP地址规划:/24起步,预留未来三年扩容。
- 备案与等保:同步准备《多出口网络拓扑图》《安全域划分说明》。
- 灰度切换:先切非核心业务验证,再逐步迁移生产。
踩坑警示
• 光纤同沟:看似两条,实则一路,施工队一铲子回到解放前。 • BGP黑洞:上游运营商未正确配置黑洞社区,导致DDoS时流量仍涌入。 • License陷阱:负载均衡厂商按出口带宽计费,扩容时才发现“二次收费”。 • 备案超时:跨省链路需向工信部提交变更,周期长达20个工作日。

未来趋势:SD-WAN与云混合出口
传统物理链路+SD-WAN虚拟化,可把专线、5G、宽带、云网关统一纳管。出口数量不再以“物理条数”衡量,而是以“逻辑隧道数”评估。企业可以在白天跑两条专线,夜间把冷数据走低价宽带,动态调整QoS策略,实现成本与体验的最佳平衡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