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互联网医药平台的投资逻辑是什么?
先问自己:为什么资本愿意把钱砸进看似“烧钱”的医药电商?答案藏在**三大刚性需求**里:人口老龄化、处方外流、医保线上支付全面放开。这三股力量把原本在医院里完成的交易搬到线上,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500亿元直接翻到2023年的近4000亿元,年复合增速超过35%。

再问自己:平台靠什么赚钱?不是靠卖药赚差价,而是靠**“三流合一”**:
- **处方流**:绑定公立医院,获取稳定处方来源;
- **支付流**:打通医保统筹账户,降低患者自付比例;
- **数据流**:沉淀慢病患者用药数据,反向为药企做真实世界研究。
二、如何挑选值得下注的互联网医药平台?
1. 看牌照:别被“擦边球”平台割韭菜
真正的互联网医院必须持有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,且诊疗科目里明确标注“互联网诊疗”。**没有这张证,再大的流量也只是电商,不是医疗**。此外,还要核查:
- 是否具备《药品网络销售备案》;
- 冷链品种是否取得《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》(含6840体外诊断试剂)。
2. 看处方来源:公立三甲才是硬通货
自建医生团队?成本太高且难以规模化。聪明的玩家直接和**头部三甲医院**签独家合作协议,把“复诊续方”搬到线上。例如某头部平台与广州某三甲医院合作后,单科室月处方量从2000张暴涨到2万张,毛利率提升18个百分点。
3. 看支付闭环:医保个账≠医保统筹
90%的平台只能刷医保个人账户,这相当于让患者自费。只有接入**医保统筹结算**的平台,才能吃到政策红利。目前全国仅27个地级市开放统筹账户线上支付,提前卡位的平台估值直接翻倍。
三、投资互联网医药平台的四大风险
风险1:政策急刹车——“处方外流”可能暂缓
2023年某省突然叫停互联网医院开具麻醉类处方,导致两家依赖镇痛药销售的平台当月流水下滑40%。**政策窗口期可能只有2-3年**,投资人必须紧盯国家卫健委每月发布的《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》修订稿。

风险2:巨头降维打击——美团买药、抖音电商入局
传统医药电商的护城河是“药”,但美团用**30分钟送药**撕开缺口,抖音靠**直播卖OTC**抢走年轻用户。2023年Q3,美团买药GMV同比增长260%,而垂直医药平台增速首次跌破50%。
风险3:医保飞检——线上处方或成重灾区
2024年医保局首次将“互联网医院虚构处方”列入飞检清单。某平台因医生未视频问诊即开具精神类药品,被追回医保基金1200万元,直接拖累母公司股价跌停。
风险4:冷链成本吞噬利润
生物制剂(如胰岛素、HPV疫苗)毛利率高达60%,但需要**2-8℃全程冷链**。自建冷链仓成本约3000元/立方米,第三方配送成本占比达25%。某平台2023年财报显示,冷链业务营收占比35%,却贡献了60%的亏损。
四、实战:如何用“三阶估值法”给平台定价?
阶段一:按**有效处方量**估值(Pre-A轮到B轮)
- 单张处方获客成本≤8元;
- 单张处方年化毛利≥15元;
- LTV/CAC≥3倍即为健康模型。
阶段二:按**医保统筹流水**估值(B轮到Pre-IPO)

- 每接入1个地级市统筹账户,估值提升1.5亿元;
- 统筹支付占比≥30%时,可给予8-10倍PS。
阶段三:按**慢病管理数据**估值(IPO后)
- 糖尿病患者年均用药数据≥50条,单条数据价值200元;
- 与药企合作RWS(真实世界研究)的订单金额,可计入经常性收入。
五、2024年值得关注的三个细分赛道
1. 中药饮片线上代煎:政策明确允许互联网医院开具中药饮片处方,代煎中心毛利率比成药高20%。
2. 罕见病药品DTP药房:2023年国家新增121种罕见病药进医保,需冷链直送,客单价超5000元。
3. 宠物处方药电商:兽药线上销售政策放开,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,增速达70%。
六、投资人必须跟踪的三组数据
- 国家医保局每月公布的**线上统筹结算金额**(目前月环比增速维持在15%);
- 国家药监局**药品网络销售备案企业名单**(每月新增约50家,淘汰率20%);
- 头部三甲医院**互联网医院复诊率**(低于30%说明用户粘性不足)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