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现在必须关注互联网医疗投资?
疫情三年把“线上问诊”从可选项变成刚需,医保线上支付、电子处方流转、数字疗法三大政策闸门同时打开,资本正在重新定价整个赛道。2023年国内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已突破3,000亿元,年复合增速仍保持在30%以上,但估值却普遍回到2019年水平,**“政策红利+估值低谷”**构成了十年一遇的窗口期。

一级市场怎么挑细分赛道?
1. 慢病管理:从“卖药”转向“卖疗效”
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肿瘤康复三大慢病人群合计超过5亿,**支付方从患者个人转向医保与商保**后,盈利模式从单次药品毛利升级为按人头付费。
• 关键指标:患者次均干预成本≤传统线下30%,12个月留存率≥50%
• 代表公司:微糖、智云健康已跑通“器械+SaaS+保险”闭环
2. 数字疗法:药监局发证的“电子药”
2022年《医疗器械软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》落地,**数字疗法可按Ⅲ类器械拿证并纳入医保支付**,直接打开百亿级增量市场。
• 投资要点:优先布局有RCT循证数据、适应症明确、可远程随访的管线
• 风险提示:临床实验费用高,需关注企业现金流能否撑到拿证
3. 基层医疗SaaS:政策强推的“数字化基建”
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前所有乡镇卫生院接入区域健康信息平台,**政府预算+医院订阅费**构成双轮驱动。
• 核心壁垒:能否打通医保结算接口与药品集采平台
• 估值方法:PS 8-12倍为合理区间,高于15倍需警惕泡沫
二级市场如何给互联网医疗估值?
传统PE法失灵,**建议用“SaaS收入+处方分成+保险佣金”三因子模型**:
1) 订阅收入按PS 10-15倍;
2) 药品GMV按Take Rate 3%-5%折算;
3) 保险佣金按年化保费20%一次性确认。
以平安好医生为例,2023年调整后三因子估值区间落在280-320亿港元,与当前市值倒挂约25%,安全边际显著。
政策雷达:必须跟踪的四个文件
- 《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(征求意见稿)》——线上复诊能否扩科
- 《电子处方中心互联互通试点》——外流处方规模天花板
- 《商业健康保险目录更新》——数字疗法能否进商保
- 《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》——跨境医疗SaaS合规成本
尽调Checklist:7个必问问题
1. 医保线上支付开通省份数量?2. 自营药房SKU中集采品种占比?
3. 医生多点执业备案比例?
4. 单用户获客成本与LTV比值?
5. 临床试验入组患者脱落率?
6. 数据安全等保三级认证进度?
7. 与头部商保公司的系统对接深度? ---
退出路径:并购比IPO更现实
受港股18A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收紧影响,**2023年互联网医疗企业IPO过会率仅33%**。产业资本(阿里、腾讯、平安)成为主要接盘方,**并购溢价普遍在上一轮估值的1.2-1.5倍区间**。
• 最佳时点:企业收入规模达5-10亿元且现金流为正
• 交易结构:现金+股票对半,设置三年业绩对赌

风险预警:三大灰犀牛
1. 医保控费升级:线上复诊费用纳入DRG/DIP打包后,平台议价能力骤降。2. 数据合规趋严:患者健康数据出境需通过安全评估,跨境业务扩张受阻。
3. 医生资源再分配:公立医院“年薪制”改革可能收回医生线上执业权限。 ---
实战案例:某数字疗法基金如何三年回报5倍
2020年Q3,A基金以Pre-A轮2,000万元投资专注失眠数字疗法的X公司,核心逻辑:
• **适应症清晰**:失眠人群超3亿,传统药物依赖性强;
• **临床数据硬**:与华西医院合作完成多中心RCT,总有效率68%;
• **支付方明确**:产品2022年拿到Ⅲ类器械证后,直接纳入上海医保乙类目录。
2023年Q2,公司以5亿元估值被某跨国药企收购,A基金账面回报5.2倍,IRR达62%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