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互联网正在驶向何方?
从“车联网”到“车联云”,再到“车联生态”,汽车互联网每五年就会换一条赛道。下一个五年,关键词不再是“连接”,而是“融合”:把车辆、道路、能源、支付、内容、保险、维修全部融进一张实时更新的数字网。车企、科技公司、运营商、金融机构、政府监管,五方力量正在同一张牌桌上重新洗牌。

自动驾驶到底改变了什么?
1. 改变了“驾驶”的定义
L3及以上级别让方向盘从必需品变成选配。2026年前后,高速NOA(Navigate on Autopilot)将下探到15万元主流车型,城市NOA则会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率先落地。届时,驾驶员的角色从“操控者”转为“监督者”,甚至“乘客”。
2. 改变了“车辆”的盈利模式
过去靠卖车赚钱,未来靠软件订阅+数据增值。特斯拉FSD月费199美元只是开胃菜,国内新势力已把“城区智驾包”定价到1.5万元/年。更隐蔽的收入来自脱敏后的行驶数据:高精地图更新、保险风控模型、城市智慧交通调度,都是按公里计费的新生意。
3. 改变了“出行”的时空边界
通勤距离被拉长,城市半径从30公里扩展到50公里。“住在卫星城、工作在市中心”将变成“住在三线城市、工作在一线城市”,因为自动驾驶让高铁+RoboTaxi的跨城通勤成为现实。
---车企如何抢占汽车互联网高地?
1. 把“整车OTA”做成护城河
OTA不是推送几个新皮肤,而是持续解锁硬件预埋能力。激光雷达、Orin芯片、800V高压平台,出厂时只发挥60%性能,剩下40%通过订阅逐步释放。用户买车像买iPhone,硬件一次性付费,软件按年续费。
2. 自建“数据闭环”而非依赖供应商
高精地图、驾驶行为、电池健康、零部件磨损,四类数据必须留在车企私有云。谁掌握数据,谁就掌握定价权。Mobileye、华为、百度可以卖算法,但无法替代车企对车主的终身运营。

3. 用“场景订阅”替代“功能选装”
传统选装包是“座椅加热+方向盘加热”卖3000元,场景订阅是“冬季暖心包”每月99元,包含座椅、方向盘、空调联动,甚至自动下单星巴克送到车内。把功能拆成场景,把场景拆成时间,颗粒度越细,用户越难离开生态。
---用户最担心什么?
1. 数据隐私会不会泄露?
答案是:会,但可以被“最小可用”原则限制。国内已强制要求座舱摄像头采集画面必须本地处理,云端只上传脱敏后的坐标与事件标签。车主可随时在App里一键清除车内录音与录像。
2. 自动驾驶出事故谁负责?
2025年即将落地的《智能网联汽车准入与上路通行试点指南》给出明确答案:系统激活状态下由车企承担主要责任,驾驶员未按提示接管则按比例分担。保险公司已推出“按里程+按智驾时长”双重计费模式,L3车型保费比L2贵12%,但比传统车全险便宜8%。
3. 老车能不能升级?
硬件预埋是关键。2023年后上市的多数新能源车型已预留千兆以太网、冗余供电、高算力域控,理论上支持L4。但激光雷达、4D毫米波等传感器无法后期加装,因此2025年前买车的用户大概率止步于L3+。
---汽车互联网未来五年的三大确定性
- 车云一体:车端算力向云端迁移,边缘计算节点布设到加油站、停车场,延迟控制在10毫秒以内。
- 能源互联网:V2G(Vehicle-to-Grid)让电动车成为移动储能单元,夜间低价充电、白天高价卖电,每辆车年均收益可达1500元。
- 数字身份:车牌号将绑定区块链DID(去中心化身份),过高速、进小区、付停车费全部无感完成,黑产篡改记录成本高于收益。
普通人该如何提前布局?
1. 选车时盯紧“硬件预埋清单”
看是否预留激光雷达接口、Orin-X算力冗余、800V高压平台。没有这三项,2028年OTA再努力也上不了L4。

2. 把“数据权”握在自己手里
购车时勾选“数据不出境”,每月导出一次行驶报告,既能监控车辆健康,也能防止被第三方滥用。
3. 关注“场景订阅”而非“终身买断”
买断看似省钱,实则锁死体验。订阅制让你随时体验最新功能,车企为了续费会拼命优化体验,用户反而成为最大受益者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