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要给互联网打车用户做分级?
平台补贴逐年收缩,“大水漫灌”式投放已无法带来正ROI。通过用户分级,可以把有限预算投入到高价值人群,同时用差异化策略激活沉睡用户。 自问:不做分级会怎样?答:拉新成本飙升,老客流失率居高不下,司机端也会因订单波动而离开。

常见的五级模型:从“路人”到“信徒”
- 路人用户:30天内仅完成首单,留存率低于15%
- 尝鲜用户:31-60天内完成2-3单,对价格极度敏感
- 习惯用户:连续3个月每月≥4单,开始关注叫车效率
- 价值用户:月度8单以上,愿意接受动态调价
- 信徒用户:年累计100单+,主动分享邀请码,对平台有情感归属
如何快速识别用户层级?三步走
Step1 数据埋点
在App启动、发单、支付、评价四大节点埋点,采集“频次-金额-场景”三维数据。
Step2 建立RFM+S模型
传统RFM(最近一次、频率、金额)外,再加S(Scene场景): - 通勤场景:工作日早晚高峰 - 机场高铁:节假日高客单 - 深夜场景:安全诉求高
Step3 跑聚类算法
用K-means跑10万样本,轮廓系数≥0.6即可上线。聚类结果直接映射到上述五级标签。
各层级的精准运营打法
路人用户:降低体验门槛
问题:首单后7日留存低 解法: - 免门槛券包:3张5元券,有效期7天,降低二次决策成本 - 司机侧优先派单:确保首单体验分≥4.8,避免“司机挑单”劝退
尝鲜用户:价格敏感期的“钩子”
问题:补贴一停就流失 解法: - 阶梯任务:完成第4单返10元,第6单返15元,制造沉没成本 - 限时秒杀入口:仅对该层级可见,培养“捡便宜”心智

习惯用户:效率优先的会员制
问题:遇到排队就转投竞品 解法: - “极速通道”会员:月费9.9元,高峰期排队立减50% - 预约单优先权:提前2小时预约,司机接单率提升35%
价值用户:情感锁定的超级会员
问题:对价格不敏感,但怕被“杀熟” 解法: - 透明账单:每月推送“为你节省XX元”对比报告 - 线下司机见面会:邀请Top司机与价值用户面对面,强化平台温度
信徒用户:UGC裂变发动机
问题:如何放大其影响力 解法: - “城市体验官”计划:每月赠100元打车金,需提交3条路线测评 - 专属客服通道:问题30秒内响应,让信徒感受到“特权”
实战案例:某腰部平台30天提升高价值用户占比8%
背景:平台B轮融资后预算收紧,需把补贴向高价值人群倾斜。 动作: 1. 用RFM+S模型重新划分用户,发现“机场高铁”场景下隐藏了12%的价值用户 2. 针对该场景推出“高铁贵宾厅”联名月卡,售价29.9元,含4次免费休息室+2张15元打车券 3. 对信徒用户开放“邀请好友得高铁贵宾厅”裂变活动,邀请1人双方各得1次 结果: - 价值用户月留存率从71%提升到82% - 裂变带来的新客中,28%在30天内升级到习惯用户层级
未来趋势:动态分级与实时权益
过去用户标签按月更新,现在可做到实时计算: - 当用户完成第8单时,系统秒级推送“极速通道”试用3天 - 若连续3天未发单,自动触发“5元唤醒券” 这种“千人千面千时”的运营,能将整体LTV提升20%以上。

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
- 误区:只盯高价值用户 避坑:路人用户池子最大,是未来的“活水”,需保持最低成本触达。
- 误区:用同一套文案 避坑:给尝鲜用户推“省钱”,给信徒用户推“身份感”,文案AB测试至少跑3轮。
- 误区:忽略司机端匹配 避坑:高价值用户匹配低星级司机,体验会瞬间崩塌,需同步做司机分级。
如何衡量分级运营效果?
核心看三组指标: - 层级迁移率:路人→尝鲜≥10%为健康 - 高价值用户浓度:占总用户8%以上可支撑盈利模型 - 补贴ROI:价值用户单均补贴≤客单价5%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