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方口径:2016年到底有多少家互联网企业?
工信部在《2016年通信业统计公报》中给出的答案是: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数量达到4.1万家。这里的“规模以上”指年收入≥2000万元、从业人数≥100人,因此4.1万家只是冰山一角。若把工商注册信息中含“互联网信息服务”经营范围、且实际开展线上业务的主体全部算进来,第三方机构(企查查、IT桔子)交叉比对后的结果是约52.7万家。

为什么不同报告差距高达10倍?
1. 统计口径差异:工信部只看“规模”,工商只看“注册”。
2. 行业分类交叉:大量企业同时勾选“软件”“电商”“广告”,导致重复计数。
3. 僵尸企业未剔除:约18%的企业注册后无实际经营,但仍在册。
区域分布:52.7万家都扎堆在哪?
第一梯队(占比58%)
北京 12.3万、上海 8.9万、深圳 6.4万、杭州 4.1万、广州 3.7万。
第二梯队(占比22%)
成都、南京、武汉、苏州、厦门,每城1万—1.5万家。
第三梯队(占比20%)
其余二三线城市合计约10.5万家,平均单城不足800家。
细分领域:哪条赛道最拥挤?
电商及本地生活 19.8万家(含微商、代购、社区团购前身)
企业级SaaS与软件外包 9.4万家
游戏研发与发行 4.2万家
广告营销与MCN 3.9万家
互联网金融 2.6万家(2016年正值牌照收紧前夜)
其他(教育、医疗、硬件等)12.8万家

资本视角:52.7万家中有多少拿到投资?
IT桔子数据显示,2016年发生股权融资事件的互联网企业仅4,218家,占比不到0.8%。其中:
• A轮以前(含天使、Pre-A)占67%
• 拿到C轮及以后的企业仅173家
• 全年IPO 31家,美股12家、港股9家、A股10家
死亡曲线:2016年注销了多少家?
全国工商系统显示,2016年吊销或注销的互联网经营范围企业约6.3万家,占年初存量的10.7%。死亡高峰出现在:
• O2O补贴大战熄火后(Q2)
• 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启动后(Q3)
• 直播“百团大战”泡沫破裂后(Q4)
从数据看趋势:2016年埋下的种子
1. 巨头生态雏形
阿里、腾讯当年投资并购合计超过140起,把过半赛道纳入“站队”体系,为后来的小程序、云计算、支付战争埋下伏笔。
2. 出海元年
猎豹、APUS、UC、茄子快传等工具类产品在2016年海外MAU首次破亿,带动至少2,300家中小开发者跟随出海。
3. 产业互联网萌芽
阿里云营收当年同比增长138%,企业级SaaS注册主体首次超过游戏,为2018年“产业互联网”概念爆发提供了基数。
自问自答:2016年的数量对今天有何意义?
问:为什么今天再提2016年的52.7万家?
答:因为今天存活下来的不足8%,它们构成了当前头部App、上市公司与独角兽的主体。研究当年的“分母”才能理解今天的“分子”。
问:2016年的数据能否预测2026?
答:不能简单线性外推。2016年处于移动互联网红利尾声,获客成本尚低;2026年的增量将来自AI原生应用、Web3与产业数字化,统计口径也会随技术融合而重构。
给创业者的三点启示
1. 别被总量吓退:52.7万家看似红海,但真正深耕细分场景、建立数据壁垒的仍稀缺。
2. 关注死亡原因:2016年倒下的6.3万家里,70%死于现金流断裂而非需求消失,提示早期必须建立多元收入模型。
3. 抓住窗口期:巨头生态尚未完全封闭的2016,正是垂直赛道跑出今日独角兽的最后窗口;同理,2024—2026的AI应用、跨境SaaS也在复制这一逻辑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