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行业并购规模_并购趋势如何

新网编辑 11 0

为什么互联网并购规模屡创新高?

过去十年,全球互联网并购金额从每年不足千亿美元跃升至超三千亿美元,**核心驱动力来自流量红利见顶与资本寻求新增长曲线**。当单一产品增长放缓,巨头通过“买赛道”而非“建赛道”来压缩时间成本,导致单笔交易体量飙升。

互联网行业并购规模_并购趋势如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并购规模到底有多大?用三组数据说话

  • **2023年全球Top20互联网并购案总金额达2850亿美元**,相当于芬兰全年GDP;
  • **单笔交易均值从2015年的12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47亿美元**,溢价率中位数突破42%;
  • **中国买家占比从2018年的9%升至2023年的21%**,字节跳动收购Pico、腾讯增持Epic均属典型案例。

谁在主导这些巨型交易?

答案并非只有FAANG或BAT。 **私募股权基金(PE)与主权财富基金(SWF)**正成为幕后推手: - 软银愿景基金II期在2022-2023年参与6起超50亿美元交易; - 阿联酋Mubadala通过“现金+资源”模式,帮助微软完成对动视暴雪的687亿美元收购。 这类资本的特点是**“不谋求控股,但要求业务协同”**,既降低反垄断阻力,又为被收购方保留运营独立性。


并购趋势如何演变?四大信号已出现

信号一:从“横向吞并”到“纵向整合”

早期并购多为消灭竞品(如Facebook收购Instagram),如今更倾向**补齐技术短板**。典型案例:亚马逊以84亿美元收购米高梅,只为获取影视IP库以强化Prime Video内容壁垒。

信号二:监管沙盒催生“分段式收购”

面对欧盟DMA、中国《反垄断指南》,巨头开始**“先参股、后控股”**。英伟达对ARM的收购失败后,转而在2023年分三轮投资ARM中国合资公司,累计持股达38%,规避了“经营者集中”审查。

信号三:AI赛道出现“人才型并购”

2023年,谷歌以**“每员工1.2亿美元”**的价格收购DeepMind旗下Adept团队,核心资产仅为12名顶级研究员。这种“买人而非买业务”的模式,将并购估值从PS(市销率)转向**“人才密度溢价”**。

信号四:新兴市场成为“估值洼地”

东南亚、拉美互联网渗透率仍低于50%,**Grab、Rappi等区域独角兽**正被美团、DoorDash等以“换股+现金”方式收购。2023年美团以13亿美元收购Foodpanda东南亚业务,PE倍数仅为3.2倍,远低于欧美同类交易的8-10倍。

互联网行业并购规模_并购趋势如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中小玩家如何借势?

并非只有巨头才能参与游戏。 **两条路径值得尝试**: 1. **成为“并购拼图”**:专注细分领域(如SaaS客服、AIGC版权库),用技术专利而非用户规模吸引买家; 2. **反向并购上市**:SPAC(特殊目的收购公司)在2023年降温后,**“借壳+资产注入”**成为新选择,印度金融科技公司Paytm通过收购本地银行牌照完成曲线上市。


未来三年,哪些领域最可能被“扫货”?

基于已披露的并购意向书(LOI)与专利交易数据,**三大方向**浮出水面: - **Web3基础设施**:区块链节点服务、去中心化存储,单笔估值集中在5-15亿美元; - **企业级AI工具**:如法律合同审查AI、医疗影像诊断AI,溢价率可达营收的25-30倍; - **虚拟偶像IP**:收购标的从MCN转向“数字人技术栈”,2024年已有3起超2亿美元交易。


尾声:并购不是终点,而是新内卷的开始

当Meta收购Within被FTC否决后,其自研的VR健身应用Supernatural反而在半年内用户增长300%。**这说明并购的终极价值,在于逼迫巨头保持“自建能力”的危机感**。规模越大,监管越严,技术迭代越快——这场游戏没有赢家,只有幸存者。

互联网行业并购规模_并购趋势如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