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资本偏爱互联网教育?
资本不是慈善家,它追逐的是高成长、高壁垒、高复购。互联网教育恰好把这三点一次性打包:

- 高成长:疫情把线上渗透率从不足10%拉到50%以上,天花板瞬间抬高。
- 高壁垒:优质教研、技术平台、品牌心智,三者叠加后对手很难短期复制。
- 高复购:K12续班率可达80%,成人考证也有60%,现金流模型远优于传统零售。
近三年最吸睛的融资事件盘点
猿辅导:一年三轮累计35亿美元
2020年3月G轮10亿美元、8月G+轮12亿美元、12月G++轮3亿美元,估值从78亿跳到155亿美元。
打法拆解:大班直播+本地化题库+斑马AI课三线并进,用矩阵产品把用户生命周期从3年延长到12年。
作业帮:E+轮超16亿美元
2020年12月交割,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、Tiger Global、软银等。
亮点:拍照搜题日活峰值破亿,免费工具为直播课导流,获客成本降到行业均值的一半。
火花思维:E轮1.5亿美元
2021年1月完成,距D轮仅隔8个月。
差异化:小班互动数学思维,把“游戏化课件”做成专利,续费率长期保持在85%以上。
投资人最关注的五个核心指标
- LTV/CAC≥3: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至少是获客成本的三倍,否则规模越大亏得越多。
- 月环比正增长≥30%:连续6个月达成,证明模式跑通且市场仍在扩张。
- 完课率≥60%:低于50%会被判定为“伪需求”,再高营销也救不回来。
- 教师留存率≥80%:优秀老师流失会导致口碑雪崩,尤其在1对1赛道。
- 现金收入/确认收入≥1.2:预收款充足才能扛住政策与竞争双重挤压。
如何设计让资本“秒懂”的融资故事?
用“痛点-解决方案-市场规模”三段式
痛点:三四线城市缺好老师,线下机构师资参差不齐。
解决方案:双师直播+本地化教研,把一线城市名师效应复制到县域。
市场规模:K12参培率40%,三线及以下城市潜在用户超4000万,按年客单价5000元计算,理论市场空间2000亿元。
把数据讲成“连续剧”
不要一次性甩全部指标,而是按时间轴递进:
Q1:验证MVP,完课率55%→Q2:优化课件,完课率65%→Q3:加入辅导老师,完课率75%。
投资人看到的是迭代能力,而非静态数字。

避开三大致命误区
- 盲目烧钱买量:2021年某少儿英语平台一年投放20亿,结果LTV/CAC跌到1.5,下一轮融资直接腰斩。
- 忽视合规风险:“拍照搜题”被监管点名后,作业帮迅速上线“家长模式”,把危机变成公关加分项。
- 单点依赖名师:某1对1机构因头部教师集体跳槽,单月退费高达30%,估值瞬间蒸发40%。
未来两年资本的新偏好
政策收紧后,热钱退潮,但结构性机会反而更清晰:
- 职业教育:技能证书与就业挂钩,支付意愿强,政策鼓励。
- 教育SaaS:帮线下机构转型OMO,按订阅收费,现金流健康。
- AI+素质教育:美术、音乐、编程等非学科类,监管压力小,家长付费意愿高。
创始人必须准备的三个灵魂拷问
Q:如果明天广告渠道全部涨价50%,模型还能成立吗?
A:提前布局私域流量,如社群、公众号、短视频矩阵,把CAC控制在可预测范围。
Q:政策再出重拳,业务哪一部分最脆弱?
A:K12学科培训占比超过70%就要警惕,尽快拓展素质教育或成人教育第二曲线。
Q:相比竞品,你的护城河是什么?
A:可以是教研标准化系统、AI自适应题库,也可以是区域化地推铁军,但必须可量化、难复制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