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外互联网医院如何盈利?
盈利逻辑并不神秘,核心在于把传统线下医疗的“时间差”和“空间差”变现。下面拆解五种主流模式:

- 订阅制会员:美国Teladoc、Amwell等平台推出月费或年费套餐,用户可无限次视频问诊,平台则通过规模效应压低医生单次成本。
- 按次付费:欧洲Kry、Ada Health按单次咨询收费,价格通常低于线下急诊,高于药店自购。
- 保险直付:澳大利亚的Coviu与Bupa、Medibank合作,用户刷医保卡即可结算,平台抽取10%–15%技术服务费。
- 药企广告与数据变现:英国Babylon Health在问诊后推送个性化用药提醒,药企按点击或转化付费。
- 远程监护硬件租赁:荷兰Philips HealthSuite把血糖仪、血压计租给慢病患者,每月租金+数据服务费双重收入。
远程医疗合法吗?
合法,但“合法”不等于“无门槛”。各国监管侧重点不同,先给出结论,再逐国拆解。
美国:联邦+州双重牌照
想在美国做远程医疗,必须拿到:
- FDA对SaMD(Software as Medical Device)的认证;
- 各州Medical Board的医师跨州执业许可(PSYPACT或IMLC协议可简化)。
典型案例:Teladoc曾因医师未持有德州执照被起诉,最终以240万美元和解。
欧盟:GDPR+MDR双高压
GDPR管数据,MDR管器械,任何问诊记录必须:
- 加密存储在欧盟境内服务器;
- 患者可随时“被遗忘”;
- AI辅助诊断需通过CE-MDR Class IIa以上认证。
德国《数字医疗法案》(DVG)更进一步,要求远程处方必须通过gematik认证的e-prescription系统。

澳大利亚:AHPRA统一注册
只要医生在AHPRA注册,即可全国执业,但远程处方限制清单药物,如阿片类、苯二氮卓类必须线下复核。
国外互联网医院的技术底座
没有技术护城河,盈利无从谈起。三大核心模块:
1. 实时音视频SDK
WebRTC仍是主流,但自研抗丢包算法决定体验。Kry在非洲市场把丢包率从18%降到3%,问诊完成率提升27%。
2. 临床决策支持CDSS
Ada Health的AI问诊逻辑覆盖30种语言,误诊率控制在2.1%,低于WHO建议的3%阈值。
3. 区块链处方流转
爱沙尼亚e-Health Authority用Hyperledger Fabric做处方存证,实现“一次开方,全国药房可配”,平均节省患者45分钟。

用户最担心什么?
Q:远程看病会不会漏诊?
A:英国NHS Digital的三年随访数据显示,Babylon线上初诊的转诊率仅8.4%,低于线下GP的12%。关键在于标准化问诊模板+AI二次校验。
Q:隐私会不会泄露?
A:欧盟GDPR罚款上限为全球营收4%,2023年已开出28亿欧元罚单。平台普遍采用端到端AES-256加密+零知识架构,连内部员工也无法查看原始数据。
Q:费用比线下贵吗?
A:美国商业保险数据显示,远程问诊平均成本为线下急诊的1/8,专科会诊的1/3。澳大利亚Bulk Billing模式下,患者自付0澳元。
未来三年三大趋势
1. 处方外流+即时配送
Amazon Clinic已在美国50州实现“问诊后2小时送药”,与PillPack仓配网络打通。
2. 数字疗法DTx纳入医保
德国BfArM已批准32款DTx,如Voluntis的糖尿病管理App,年费可报销570欧元。
3. VR远程手术指导
瑞士MindMaze用VR+5G为非洲基层医院提供术中实时指导,延迟低于20ms,手术成功率提升19%。
给中国从业者的三点启示
- 牌照先行:先拿互联网医院牌照,再谈商业模式,否则所有收入都可能被认定为“非法所得”。
- 数据合规:GDPR和HIPAA的罚款逻辑是“按秒计费”,违规存储一条记录都可能被重罚。
- 医生IP化:美国MDLIVE让医生在TikTok科普,单个医生带来30%新客,国内可复用小红书+抖音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