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互联网金融规模有多大_如何影响传统银行

新网编辑 13 0

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“元年”。那一年,余额宝横空出世,P2P平台数量突破千家,众筹、第三方支付、互联网保险等业态集体爆发。很多从业者至今仍在追问:2013年互联网金融规模到底有多大?以及它究竟怎样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逻辑?本文用数据、案例与逻辑拆解这两个关键疑问。

2013年互联网金融规模有多大_如何影响传统银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013年互联网金融规模全景扫描

1. 第三方支付:交易笔数与金额双破纪录

央行数据显示,2013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累计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53亿笔,金额9.22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56.1%48.7%。支付宝一家就占了48.7%的市场份额,财付通紧随其后。

2. 货币基金:余额宝三个月吸金1853亿元

2013年6月13日上线的余额宝,到9月底规模已达1853亿元,用户数4300万。按当时货币基金平均4.5%的七日年化收益计算,相当于每天为投资者创造2300万元收益。

3. P2P网贷:成交量突破千亿元大关

网贷之家统计,2013年全国P2P平台数量从200家暴增至800家,全年撮合成交量1058亿元,同比增长300%。其中,红岭创投、人人贷、拍拍贷三家合计占比28%

4. 众筹与互联网保险:从0到1的突破

  • 众筹:全年筹资总额3.35亿元,项目数1423个,科技类与影视类各占37%25%
  • 互联网保险:保费收入318亿元,同比增长174%,退货运费险、航空意外险成爆款。

传统银行被颠覆的三大场景

场景一:活期存款“搬家”

余额宝上线后,银行活期存款增速从12%骤降至2%。工行、建行等大行被迫推出“天天益”“智能存款”等类货基产品,但利率普遍比余额宝低0.5~1个百分点

场景二:小微贷款定价权转移

P2P平台用大数据风控将小微贷款利率压到12%~18%,而同期银行信用贷利率20%以上。银行被迫与平台合作,如招行与人人贷推出“风险共担”模式。

2013年互联网金融规模有多大_如何影响传统银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场景三:支付入口被截流

支付宝、微信通过扫码支付占据70%线下场景,银行POS机交易笔数首次出现负增长。银联紧急推出“云闪付”,但市场份额不足5%


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

1. 用户行为:从“到店”到“到手”

2013年智能手机普及率突破75%,用户习惯从“去银行办业务”转向“在手机上点一点”。艾瑞调研显示,63%的90后首次理财工具是余额宝而非银行柜台。

2. 监管真空:创新跑在规则前面

当时P2P行业无准入门槛、无资金托管、无风险准备金,导致全年问题平台76家,但行业仍野蛮生长。直到2015年《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才落地。

3. 银行反击:自建场景+投资并购

  • 工行上线“融e购”电商平台,年交易额1000亿元
  • 建行投资30亿元打造“善融商务”。
  • 中行、农行分别入股第三方支付公司,补齐牌照短板。

2013年规模对后续十年的连锁反应

1. 利率市场化加速

余额宝的高收益倒逼央行在2015年10月彻底取消存款利率上限,银行净息差从2.77%降至2.08%

2. 金融科技公司估值飙升

蚂蚁金服2013年估值仅400亿美元,到2018年Pre-IPO轮已达1500亿美元,背后正是2013年打下的用户基础。

2013年互联网金融规模有多大_如何影响传统银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3. 银行组织架构变革

招行2014年设立“零售金融总部”,工行2015年成立“网络金融部”,传统银行开始用互联网公司KPI考核产品经理。


常见疑问快问快答

Q:2013年互联网金融规模有没有水分?

A:部分P2P平台存在“资金池”虚增交易量,但第三方支付、货币基金数据经央行、证监会交叉验证,可信度95%以上

Q:为什么银行当时反应这么慢?

A:银行IT系统普遍基于IBM大型机,迭代周期6~12个月,而互联网公司用Java分布式架构,两周就能上线新功能。

Q:2013年的爆发还能复制吗?

A:很难。如今监管趋严、流量红利消失、用户风险偏好下降,同类创新需要牌照+场景+技术三重门槛。


给从业者的三点启示

  1. 监管套利窗口期极短,2013年P2P的野蛮生长不可持续,合规才是长期竞争力。
  2. 用户习惯一旦迁移不可逆,银行需用互联网产品思维重构服务流程。
  3. 数据是核心资产,2013年支付宝用交易数据做风控,十年后仍领先同业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