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医疗有哪些案例?先厘清“互联网医疗”到底指什么
在列举案例之前,先把概念说清楚。互联网医疗并非简单地把挂号搬到线上,它至少包含在线问诊、远程影像判读、慢病管理、AI辅助诊断、医药电商、可穿戴设备数据闭环六大场景。只有把这六个维度拆开,案例才不会“撞车”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在线问诊:从“轻咨询”到“首诊”的合规突破
案例一:好大夫在线——把“专家号”装进手机
- 模式亮点:平台直连三甲副主任及以上医生,图文/电话/视频三合一,患者可上传化验单、影像片。
- 合规节点:2021年拿到海南首张互联网医院“首诊”试点牌照,允许对部分皮肤病、高血压复诊患者在线开具处方。
- 数据成绩:截至2023年12月,累计服务患者6800万人次,医生日均回复时长中位数7分钟。
案例二:微医——“云药房”打通医保在线结算
- 模式亮点:与天津、济南等多地医保局打通在线统筹支付,患者复诊开药可直接医保报销80%。
- 技术细节:采用“医保电子凭证+人脸核身”双重校验,杜绝冒名购药。
远程影像:基层医院拍片,三甲医生读片
案例三:推想医疗——肺结节AI秒级预警
- 场景还原:患者在县级医院做低剂量CT,影像实时上传云端;推想AI在30秒内标出结节位置、大小、恶性概率,并同步给省级肿瘤医院专家。
- 临床验证: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多中心试验中,AI敏感度94.1%,假阳性率降至3.3%。
- 收费方式:按次向医院收取AI分析费,患者端不再额外付费。
慢病管理:数据比药片更值钱
案例四:智云健康——糖尿病“院内+院外”一体化
- 院内端:与4000余家医院HIS系统打通,医生可一键为患者生成个性化控糖方案。
- 院外端:患者用蓝牙血糖仪自测,数据自动回传;AI算法发现异常波动即推送用药、饮食、运动建议。
- 商业闭环:患者续购试纸、胰岛素笔芯时,平台抽取15%药品利润。
医药电商:从“卖药”到“用药指导”
案例五:京东健康——处方药“线上续方+冷链到家”
- 冷链场景:肿瘤靶向药、生物制剂需2~8℃保存,京东自建冷链车队,全国254城次日达。
- 用药安全:执业药师视频核对患者身份、用药剂量,并留存10年追溯记录。
- 增长数据:2023年处方药冷链订单同比增长210%,客单价达1200元。
可穿戴设备:把“医院”戴在手腕上
案例六:华为运动健康——房颤筛查的院外延伸
- 技术路径:华为Watch D通过PPG传感器捕捉脉搏波,AI算法识别房颤不规则波形;一旦触发预警,用户可直接预约附近三甲心内科。
- 临床背书:301医院牵头研究显示,手表筛查房颤阳性预测值91.6%,减少37%的卒中风险。
- 支付创新:深圳、苏州等地医保试点“居家心电监测”按病种付费,患者每天自付不到2元。
互联网医院集群:政府搭台,企业唱戏
案例七:海南“全球数字疗法创新岛”
- 政策红利:允许数字疗法产品作为医疗器械独立注册,并可纳入医保支付。
- 代表企业:零氪科技肺癌数字疗法、数药智能ADHD游戏化治疗均在此落地。
- 运营数据:2023年数字疗法处方量突破50万张,患者平均治疗依从性提高42%。
为什么这些案例能跑通?底层逻辑拆解
一问:政策窗口如何抓?
答:好大夫、微医都选择在海南、天津等“互联网医疗监管沙盒”先行试点,用真实世界数据换取政策红利。
二问:医生从哪里来?
答:平台普遍采用“多点执业+阳光收入”模式,医生在线问诊单次收入可达线下门诊3倍,且无需承担医疗纠纷主体风险。
三问:患者为什么愿意付费?
答:把“时间成本”货币化。以糖尿病为例,患者每减少一次医院复查,可节省半天时间,按日均工资200元计算,一年可节约2400元,远高于平台服务费。
未来三年,哪些细分赛道还会冒出黑马?
- 数字疗法+商保:保险公司为降低赔付,将更愿意为经过循证验证的数字疗法买单。
- 基层远程超声:5G+机器人臂让乡镇卫生院也能做心脏彩超,蓝海市场超200亿元。
- 精神心理SaaS:企业EAP需求爆发,在线CBT(认知行为治疗)工具渗透率不足5%,增长空间巨大。
给从业者的三点实操建议
1. 先选病种,再选场景
慢病、皮肤病、心理咨询三大领域政策最友好,且标准化程度高,适合冷启动。
2. 用“真实世界数据”反向拿证
把线上随访数据整理成RWS(Real World Study),可缩短数字疗法注册周期6~12个月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3. 医保支付谈判技巧
不要直接谈“服务费”,而是打包“药品+服务”整体降价,医保局更容易接受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