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最多跑一次”真的能在所有场景兑现吗?答案是:只要政府把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做成闭环,就能让绝大多数事项一次办成。

一、为什么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能倒逼流程再造?
传统窗口模式之所以让群众跑多次,根源在于部门数据割裂、材料重复提交、审批层级过多。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启示在于:用技术打通堵点,用数据替代纸质,用流程重塑权力运行方式。
- 数据共享:打破“信息孤岛”,实现跨部门实时调用。
- 电子证照:身份证、营业执照、不动产证等全部入库,窗口不再索要复印件。
- 智能预审:系统自动比对材料完整性,人工只处理例外。
二、浙江“浙里办”模式拆解:群众视角的极简体验
浙江把“最多跑一次”升级为“零次跑”,核心做法值得全国复制:
- 事项颗粒度细化到“最小单元”:例如“公积金提取”拆成购房提取、租房提取、离职提取等子项,每个子项对应唯一材料清单。
- 前端“刷脸”+后端“无感审批”:用户刷脸登录后,系统自动调取公安、民政、税务等数据,审批结果短信推送。
- 物流兜底:确需纸质结果,免费快递上门,群众无需再跑。
自问:这种模式会不会增加财政负担?
自答:浙江测算过,每减少一次跑动,可为办事人节省约2.5小时、交通成本约30元;政府端通过减少窗口人员、场地租金,整体行政成本反而下降。
三、技术底座:政务云、区块链、AI如何协同?
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不是简单把线下流程搬到线上,而是用新技术重构业务逻辑。
1. 政务云:统一算力与存储
省级政务云集中部署,市县不再自建机房,既解决重复投资,又实现数据省级集中、应用分级维护。

2. 区块链:确保数据不可篡改
电子证照、电子合同上链后,任何修改都会留痕,群众不再担心“被篡改”。
3. AI:智能客服+智能审批
• 智能客服7×24小时回答“公积金贷款利率是多少”等高频问题;
• 智能审批对标准化事项(如网约车运输证年审)实现秒批。
四、常见阻力与破解路径
阻力 | 破解路径 |
---|---|
部门不愿共享数据 | 省级政府出台《公共数据管理办法》,明确“以共享为原则、不共享为例外”,并纳入绩效考核。 |
老年人不会用手机 | 保留线下窗口,同时推出“亲情代办”功能,子女可远程协助父母刷脸认证。 |
系统安全担忧 | 采用“零信任”架构,每次调用数据都需动态令牌,并引入第三方安全测评。 |
五、未来趋势:从“能办”到“好办”再到“主动办”
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终极形态是政策找人、服务免申即享。
- 新生儿出生“一件事”:医院系统自动推送出生信息,公安上户口、医保参保、社保卡制作同步完成,家长只需在手机端确认邮寄地址。
- 惠企政策“免申即享”: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,自动判定企业符合留抵退税条件,退税款直达账户,无需企业申报。
自问:会不会出现“过度服务”侵犯隐私?
自答:所有“免申即享”场景均设置用户授权开关,默认关闭,用户可一键开启或随时撤回。
六、给中小城市的三点实操建议
1. 先啃“硬骨头”:把不动产登记、企业开办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三大高频事项跑通,群众获得感立竿见影。
2. 借力省级平台:避免重复建设,直接使用省级政务中台,本地只做个性化界面。
3. 建立“差评”整改闭环:线上服务设置“好差评”按钮,差评1小时内人工回访,24小时内整改反馈。

当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真正融入城市治理血脉,群众办事就不再是“跑窗口”,而是“点屏幕”;政府治理也不再是“被动受理”,而是“主动服务”。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胜利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