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规模:谁在领跑?
根据最新发布的《2024中国互联网出行行业报告》,**市场规模已突破1.8万亿元**,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8%以上。其中,网约车与共享两轮车贡献了近七成营收,而Robotaxi、城际拼车、低空出行等新兴场景正成为第二增长曲线。

用户画像:Z世代到底要什么?
报告把核心用户拆成三类:
- **Z世代(18-29岁)**:更在意“即时+个性”,愿意为动态定价、车内K歌、宠物友好车型多付15%费用。
- **新中产(30-39岁)**:追求“效率+品质”,对高端专车、接送机、跨城包车的复购率高出均值2.3倍。
- **银发族(60岁以上)**:安全与客服响应速度是首要考量,一键叫车小程序的月活增速达47%。
技术演进:自动驾驶何时大规模落地?
自问:L4级Robotaxi真的准备好了吗?
自答:目前北京、深圳、武汉三地已开放**全无人商业化试点**,但车辆仍受限于**特定区域+白天时段**。报告预测,**2027年将是拐点**,届时单车日均订单有望突破50单,成本端与网约车持平。
商业模式:平台靠什么赚钱?
过去靠“抽佣”,现在靠“生态”。
- **会员订阅**:美团打车推出“黑卡”,月费39元可享优先派单、免费升舱。
- **广告增值**:滴滴在车内屏上线本地生活广告,单均额外收入0.8元。
- **数据变现**:高德将实时路况数据卖给保险公司,用于UBI车险定价。
政策风向:合规门槛会更高吗?
交通运输部已明确**“人车双证”**仍是底线,但审核流程正在数字化。例如,广州试点“电子证照秒批”,司机上传资料后**最快2小时**即可接单。同时,碳排放考核被纳入平台年审,**新能源车辆占比低于80%将被限制新增运力**。
竞争格局:谁会被淘汰?
头部效应愈发明显。滴滴、T3出行、曹操出行三家合计市占率超75%。中小平台的生存路径只有两条:

- **垂直深耕**:如“如祺出行”专攻粤港澳大湾区,通过高密度运力把高峰应答率做到93%。
- **场景错位**:“哈喽优行”锁定县域市场,用7座面包车解决赶集、就医需求,客单价反而比一线城市高22%。
未来出行趋势:三大关键词
1. MaaS一体化
用户打开一个App即可规划“地铁+共享单车+网约车”联程路线,**北京MaaS平台日均调用量已突破600万次**。
2. 车电分离
蔚来、宁德时代正在推广“电池银行”,司机无需购车,**每月只需支付980元电池租赁费**,大幅降低初期投入。
3. 低空经济
亿航智能的EH216-S已获得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适航证,**预计2026年深圳-珠海航线将率先商业化**,单程票价约300元,耗时仅20分钟。
投资视角:下一个风口在哪?
一级市场资金流向显示,**2023年共享两轮车领域融资额同比下降38%**,而**自动驾驶卡车赛道逆势增长120%**。原因很简单:干线物流场景封闭、路线固定,技术落地速度比城市载人快2-3年。
风险提示:不可忽视的三只灰犀牛
- **数据安全**:《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》生效后,跨境传输用户行程数据需单独申报。
- **价格战复燃**:部分平台为抢占县城市场,将司机抽佣降至8%,低于行业公认的盈亏平衡线12%。
- **极端天气**:台风、暴雪导致订单激增时,**动态加价上限是否放开**仍是监管与民生的博弈焦点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