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为什么“互联网保费收入结构图”突然火了?
过去两年,银保监会的季度通报里都会附带一张“互联网保费收入结构图”。**这张图把人身险、财产险、健康险、意外险四大板块的线上保费拆开**,连同比增幅都用不同色块标注。很多从业者发现,只要读懂这张图,就能提前三个月预判哪些险种会涨价、哪些渠道会被监管点名。

二、拿到结构图后,先看哪三个数字?
1. 总盘子:线上保费占全国保费的比例
2023年结构图显示,**互联网渠道保费收入达4782亿元,占全国总保费的10.2%**。这个数字看似不高,但对比2019年的4.1%,四年翻了一倍还多。
2. 结构比:人身险与财产险谁更依赖线上?
- 人身险线上保费:3247亿元,占人身险总保费13.8%
- 财产险线上保费:1535亿元,占财产险总保费6.4%
结论:**人身险的互联网渗透率几乎是财产险的两倍**,原因在于车险线下验车环节难以完全线上化。
3. 增速差:健康险为什么一枝独秀?
结构图右侧的增速条显示,健康险线上保费同比增长47%,远高于意外险的12%。**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贡献了主要增量**,这两个品类天然适合碎片化、比价式购买。
三、拆解结构图里的隐藏信号
监管风向:为什么财产险板块被标灰?
2023年Q4的结构图里,财产险板块首次被官方用灰色底纹标注。查阅同期监管文件可知,**车险“报行合一”和手续费回溯机制导致线上车险增速跌至-3%**。灰色标记其实是风险提示。
渠道迁移:第三方平台占比为何下降?
结构图下方的渠道分布柱显示,**保险公司自营APP占比从2022年的31%升至2023年的39%**,而第三方平台(支付宝、微信、水滴等)占比从45%降至38%。监管要求“自营渠道必须可回溯录音录像”后,部分流量开始回流官方阵地。

四、用结构图做竞品分析的实战案例
以某头部健康险公司为例,对比其2022与2023结构图:
- 线上保费总量从89亿增至142亿,增幅60%,**高于行业平均47%**;
- 其中**惠民保贡献42亿,占比从15%跃升至30%**;
- 传统重疾险线上占比从55%降至38%,**侧面反映长险线上转化难度加大**。
这组数据直接促使该公司在2024年将资源倾斜到城市定制型医疗险,并缩减了长期重疾险的线上投放预算。
五、未来两年结构图可能出现的三大变化
1. 养老险板块将首次单列
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全面铺开,**线上销售的税延养老险规模有望在2025年突破500亿**,结构图可能新增“养老险”色块。
2. 直播渠道占比或达5%
抖音、快手已拿到保险经纪牌照,**头部主播一场直播可卖出2亿元短期健康险**。结构图可能细化到“直播/短视频”子栏目。
3. 跨境医疗险成为新灰度区域
赴港投保、赴美生子等需求推动**高端医疗险线上咨询量增长200%**,但由于外汇管制,该部分保费可能以“其他”形式隐藏展示。

六、常见误读:别把“占比”当“绝对值”
很多自媒体看到“意外险线上占比高达62%”就惊呼“线下意外险要消亡”。实际上,**意外险全国总保费只有540亿,62%的线上占比对应334亿**,还不到车险线上保费的一半。小险种的高渗透率往往源于低价、高频、决策快,并不意味着传统代理人会被颠覆。
七、如何用结构图指导个人投保决策?
如果你是消费者,可以反向利用这张图:
- 健康险线上竞争激烈,**每年6月和12月比价后换保,可节省15%-25%保费**;
- 车险因线下验车限制,**线上报价仅作参考,最终仍需到店签约**;
- 养老险线上产品较少,**可优先关注保险公司自营APP的预约功能**,提前锁定高预定利率产品。
八、附:三分钟速读结构图的小技巧
- 先看色块面积,判断险种大小;
- 再看箭头方向,识别增速高低;
- 最后看底部小字,确认数据来源与统计口径。
掌握这三步,即使非专业人士也能在电梯里用30秒讲清楚“互联网保费收入结构图”的核心逻辑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