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解读_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有哪些

新网编辑 10 0

报告发布背景:为何2013被称为“互联网金融元年”?

2013年,余额宝横空出世、P2P平台数量突破800家、众筹概念首次写入国务院文件。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用“元年”一词,正是因为**支付、借贷、理财、征信**四大业态在这一年同时爆发。报告给出的核心数据是:当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达5.37万亿元,同比增长141%,而传统银行同期个人网银交易额增速仅28%。

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解读_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有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业态全景:报告如何划分互联网金融版图?

1. 第三方支付:从“补充”到“入口”

报告将支付宝、财付通列为“账户型”支付,快钱、汇付天下归为“行业型”支付。**账户型支付占据83%市场份额**,其最大价值在于沉淀资金与数据,为后续理财、信贷铺路。

2. P2P网贷:野蛮生长下的三大模式

  • 纯信息中介:拍拍贷坚持不兜底,坏账率2.8%
  • 债权转让:宜信线下理财门店与线上撮合并行
  • 担保垫付: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,隐性刚兑吸引投资者

报告警示:**90%平台未实现资金银行存管**,跑路风险一触即发。

3. 互联网理财:余额宝的鲶鱼效应

天弘基金规模从2012年底的99亿飙升至2013年底的1853亿,**日均开户数超20万**。报告测算,其7日年化收益每下降1个百分点,规模缩水约400亿元。


监管政策有哪些?报告提出的“三线并进”框架

央行:守住支付结算底线

2013年6月出台的《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》要求:**备付金全额集中存管**,支付机构不得挪用、占用。这意味着支付宝们无法再用沉淀资金购买协议存款赚取息差。

银监会:P2P四条红线

  1. 明确平台信息中介定位
  2. 禁止提供担保
  3. 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
  4. 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

报告预测,**未来将有80%平台因合规成本退出市场**。

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解读_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有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证监会:众筹纳入私募监管

2013年底发布的《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(试行)》设定投资人门槛:**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100万元或年收入不低于30万元**。这一门槛将多数散户挡在门外。


风险图谱:报告为何用“灰犀牛”形容信用风险?

与“黑天鹅”不同,灰犀牛指可预见却常被忽视的风险。报告列举:

  • **多头借贷**:同一借款人在10家以上平台累计借款超50万元
  • **虚假标的**:某平台用同一套房产照片发布20个借款项目
  • **流动性错配**:3个月标的对接1年期理财资金

这些风险在2013年已现端倪,但市场沉浸在“刚性兑付”幻觉中。


技术变量:大数据征信如何改变风控逻辑?

报告专章分析阿里“水文模型”:通过淘宝店铺近180天交易流水、退货率、买家地域分布等**2000个维度**评估信用。测试显示,该模型对小微企业坏账率预测准确率达92%,远超传统银行抵押贷的65%。


国际对标:中国模式与美国差异在哪?

维度 中国(2013) 美国(同期)
监管主体 多部门分业监管 SEC统一监管
资金存管 银行存管未强制 FDIC保险覆盖
征信体系 央行征信覆盖8亿人 FICO评分覆盖2.2亿人

报告结论:**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得益于监管空白与普惠金融需求的双重红利**。

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解读_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有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未来推演:报告对2014-2016的五大预判

  1. 第三方支付牌照收紧,**并购溢价将达10倍PE**
  2. P2P行业出现首家千亿级平台,但**全年问题平台数将突破300家**
  3. 互联网理财收益率跌破4%,**货币基金规模增速降至30%以下**
  4. 首批民营银行获批,**微众银行、网商银行试点纯线上放贷**
  5. 央行发放个人征信牌照,**芝麻信用分应用场景扩展至租房、婚恋**

回头看,这些预判在后续三年几乎全部应验。


投资者教育:报告为何强调“买者自负”原则?

在2013年调研的2000名投资者中,**73%认为“平台刚兑”理所当然**。报告用红框标注:“任何承诺保本保息的平台均涉嫌违规”。这一警示在2014年爆发的“中晋系”百亿骗局中得到残酷验证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