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还值得入场吗?先看三条硬指标
先回答最关心的问题:互联网依旧值得入场,但门槛已从“会写代码”升级为“能解决复杂场景问题”。判断依据有三:

- 全球网民仍在增长:Statista 最新数据显示,2023 年全球网民 51.6 亿,渗透率 64.4%,仍有 10 亿级增量空间。
- 技术迭代周期缩短:从 PC 到移动用了 20 年,从移动到 AI 原生应用仅 5 年,窗口期变短意味着机会密度更高。
- 政策与资本双重加持:各国把“数字主权”写进五年规划,一级市场虽冷,但政府引导基金、产业资本正接力。
未来十年最吃香的五大互联网赛道
1. AI+垂直场景:不再是“通用大模型”独角戏
自问:大模型已经这么强,创业公司还有机会吗?
自答:机会在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谁能把大模型封装成解决医院排班、工厂质检、律所合同审查的 SaaS,谁就能拿到订单。典型模式:
- 调用 GPT-4 API,做行业 Fine-tune;
- 自建小模型,把数据留在本地满足合规;
- 按效果付费,客户只为节省的人力成本买单。
2. Web3 基础设施:从“炒币”到“链改”
政策落地后,公链、联盟链、DID(去中心化身份)成为新基建。2025 年前,政务、供应链金融、版权确权三大场景将率先商业化。开发者红利:
- 链上 Gas 费补贴:国内多家 BSN 门户城市给出 90% 返还;
- 标准化 SDK:蚂蚁链、长安链已开源,接入成本降到 1 人/周。
3. 数字医疗:老龄化社会的“硬需求”
自问:互联网医疗烧了十年钱,盈利点在哪?
自答:医保线上支付打通后,慢病续方、远程影像、居家护理三大场景跑通。2024 年国家医保局新增 36 项“互联网+”医疗服务价格项目,直接给出收费标准。
4. 绿色计算:碳中和催生新蓝海
数据中心耗电量占全球 2%,谁能把 PUE(能源使用效率)从 1.5 降到 1.1,谁就拿到绿色信贷。液冷服务器、AI 动态调频、余热回收三大技术方向已跑出多家独角兽。
5. 元宇宙 To B:工业培训、数字孪生先赚钱
消费级 VR 还在等爆款,但工业元宇宙已产生可验证 ROI:宝马用英伟达 Omniverse 做整车仿真,缩短 30% 设计周期;国内某核电集团用 VR 培训,事故演练成本下降 70%。

普通人如何卡位?三条进阶路线
路线 A:技术深耕,做“场景架构师”
掌握云原生 + 行业知识双重技能。举例:既懂 Kubernetes,又懂医药冷链,就能设计一套疫苗追溯系统,竞标时甩开纯技术团队。
路线 B:产品运营,做“增长黑客”
把 AIGC 工具用到极致:用 Midjourney 生成分镜,用 Notion AI 写 PRD,用 Make 自动化投放,一个人就是一支增长团队。
路线 C:跨境套利,做“全球本地化”
把中国验证过的模式搬到新兴市场:直播电商→东南亚;社区团购→拉美;小程序 SaaS→中东。关键在本地化支付与合规,最好找当地合伙人分润。
避坑指南:四个正在缩水的赛道
- 纯工具类 App:用户时长被超级 App 吞噬,DAU 不做到千万级很难变现。
- 无牌照金融科技:监管沙盒收紧,助贷、聚合支付利润被压缩到 1% 以内。
- KOL 带货 MCN:流量成本上涨 3 倍,腰部主播签约即亏损。
- 共享经济硬件:充电宝、单车已过剩,新一轮洗牌只看谁能拿到低成本资金。
2024 年必须关注的三大政策信号
- 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:通过安全评估的企业可免重复申报,利好 SaaS 出海。
- 生成式 AI 备案制:上线前需提交语料来源、算法说明,提前做合规可节省 2 个月审批。
- 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容:B2B 支付场景开放,供应链金融平台可直接接入央行系统,费率比传统网银低 50%。
写在最后:把周期当朋友
互联网没有“终局”,只有一轮又一轮的周期。上一波移动互联网红利 2012 年萌芽,2015 年爆发,2018 年见顶;AI 原生应用大概率复制这条曲线。提前半年入场布局,比跟风追热点更重要。

评论列表